昼属人。
夜属鬼。
睡是人间之小死。
身即冥冥枕上眠。
魂魄悠悠何处去。

【注释】

十二时 指日中时分,即上午10时至下午4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普劝:广泛劝告;四众:佛教徒的统称,包括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提等。

总结 其一 六首:这里是指《大乘起信论》中的“结劝”,即总劝之意。

昼属人。

夜属鬼。

睡是人间之小死。

身即冥冥枕上眠。

魂魄悠悠何处去。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轮回的深刻认识与体验。诗中通过描绘昼夜交替的景象,暗示了人世间的生老病死。其中,“睡是人间之小死”一句,更是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首句“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表明,诗人认为人生就像日中时分一样短暂,而修行则是人们应当遵循的生活准则。第二句“夜属鬼”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生死的变化。第三句“睡是人间之小死”则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轮回的感慨。他认为,睡觉虽然是一种短暂的休息方式,但却如同人间的小死亡一般,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描绘昼夜交替的景象,进一步加深了对生死轮回的理解。他写道:“昼属人,夜属鬼。”这句话意味着白天属于人类的时间,而夜晚则属于鬼魅的领域。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变迁,更让人感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最后两句“身即冥冥枕上眠。魂魄悠悠何处去?”则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深深忧虑和困惑。他感叹自己身在黑暗的枕头上,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宿。而他的魂魄却如同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一般,不知道该去往何处。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轮回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它不仅是一首具有哲理性的作品,更是一部富有诗意的文学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