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花边玉漏,帐里鸾笙,曾款良宵。镂鸭吹香雾,更轻风动竹,韵响潇潇。画檐皓月初挂,帘幕縠纹摇。记罢曲更衣,挑灯细语,酒晕全消。
迢迢。旧时路,纵下马铜驼,谁听扬镳。奈可怜庭院,又徘徊虚过,清梦难招。断魂暗想幽会,回首渺星桥。试仿佛仙源,重寻当日千树桃。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1)
“念花边玉漏,帐里鸾笙,曾款良宵”:回忆在花边和玉漏声中,在帐子里和鸾笙声中度过良宵。
(2)
“镂鸭吹香雾,更轻风动竹,韵响潇潇”:镂鸭吹出阵阵香气,轻风拂动绿竹,发出清幽的声响。
(3)
“画檐皓月初挂,帘幕縠纹摇”:画檐上挂着皓月,帘幕上波纹起伏。
(4)
“记罢曲更衣,挑灯细语,酒晕全消”:记完曲子换上新衣,挑亮了灯光与她轻声细语,酒意全消。
(5)
“迢迢。旧时路,纵下马铜驼,谁听扬镳”:远远望着那条旧时的路,即使放下马鞍骑上铜驼,又有什么可听?
(6)
“奈可怜庭院,又徘徊虚过,清梦难招”:可真是可怜,庭院空荡荡的,自己又徘徊着,枉自空过了好梦,再也找不回当年的情景。
(7)
“断魂暗想幽会,回首渺星桥”:独自黯然神伤地想起那幽会的情景,抬头望去,只见渺茫的星桥。
【答案】
译文:
回想过去,花边玉漏声中,帐子里鸾笙悠扬,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镂鸭吹出的清香如云般飘散,微风轻轻拂动着绿竹,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画檐上高悬一轮明月,帘幕上的波纹随风摇曳。记得那次曲尽之后换新衣,挑亮灯火与她轻声细语,酒意早已消散殆尽。
远望那曾经走过的路,尽管卸下了马鞍骑着铜驼,又有谁会倾听我呢?可惜的是,庭院深深空荡荡,徒然徘徊,白白浪费了美好的梦境。
赏析:
此词写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开头两句写旧日良宵,接着写夜阑人静,月明风清,然后写旧时路,最后是回忆往昔,空余寂寞。
“念”、“忆”二字点明词旨,为下文作了铺垫。“镂鸭吹香雾,更轻风动竹”,既写环境之美,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闲雅之态。“画檐”句,描绘了一幅清幽雅淡的画面。“月挂”、“帘动”,都以动衬静,渲染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记曲”、“挑灯”二句,则将往日欢娱的场景勾勒出来。“酒晕全消”三字用得极为贴切,既写出了酒醉后的神态,也表现出一种惆怅之情。
“迢迢旧时路,纵下马铜驼,谁听扬镳?”这几句词写词人站在旧路上,眺望远方,但不见故人的踪影。“谁听扬镳”一句,化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王右军语。据《世说新语·容止》记载:“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左右。王于杂处盛列,当时欲择子弟,乃云:‘可令参军来!’大将军甚有欣色,便遣参军吴冲至张家看王年少时。还答曰:‘佳很时所须,而卿助之使得佳者。’于是大将军得二王并妙一时。”这里用典,意谓旧友不在,无人共语。“谁听扬镳”一语含蕴丰富,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也暗示了自身孤独之感。“奈可怜庭院”,写庭院的空旷寂寥,词人独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加增添了孤寂之感。“虚度”,指虚度时光;“清梦难招”,指梦中难觅知己。
“试仿佛仙源,重寻当日千树桃”。结拍二句,化用李白《山中问答》诗意:“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试仿佛仙源”,意谓想象自己像仙人一样隐居山间。“重寻”,指重新寻找。“当日千树桃”,意谓当初与友人一起种下的桃花树如今已开满了千树。这里化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典故。桃花源的故事传颂千古,成为人们向往的美好境界。
整首词写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一种怅惘之情和对友情的怀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