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解析】
此诗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借富贵荣华与贫贱困厄的对比来抒写其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
首句“富贵有馀乐”,以“有”字领起,点明自己对富贵生活的享受和满足。接着写富贵生活的欢乐:锦衣玉食,车马盈门,歌舞升平,一派升平气象;但紧接着笔锋陡转:“贫贱不堪忧”,这两句紧承前句而来,由富贵而转入贫贱之境,又从贫贱之境引出忧患。这忧患,不外来自两方面的原因:“天路幽险”,是客观原因;“倚伏互相酬”,是自己主观上的得意与失意的交相酬酢。“天路幽险”一句,既指仕途的坎坷不平,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不得志。“倚伏互相酬”,即言人世间得意与失意、成功与失败、得宠与失宠、升官与降职,都是互相交替、互为因果的。这两句话,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愤激心情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世道人情的慨叹。
第三句“请看东门黄犬”,用《庄子·秋水》中“狗吠非所与于彼者,而经于吠所与于己者”的典故,比喻贤能之士因遭谗而被弃置不用的可悲命运。“更听华亭清唳”,化用南朝梁刘孝绰《谢晦集序》中“闻鸣琴而清唳”的句子。“华亭”,即华亭驿,在今江苏吴江县西南。据《晋书·王献之传》载:东晋大将王献之被免黜归家后,常驾着小舟游于江湖之上,有时还到华亭作赋自娱。这里借指隐居之所。“清唳”,指鹤唳。“千古恨难收”,用李商隐《马嵬》诗中的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意思是说:我虽然身陷逆境,但仍心怀故国,对国家和人民怀抱深情,不能甘心做一个隐遁之人。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用春秋时范蠡事典。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功成身退,改名陶朱公,乘扁舟而去,遨游五湖之中。这两句意思是说:我不如范蠡那样功成身退,远去江湖。作者在这里表示了对范蠡那种全身远祸,功成身退的思想的赞赏。
“鸱夷子”句,借用春秋时伍员奔吴事典。伍员(伍子胥)原为楚国大臣,曾劝楚王杀吴王夫差,后来被吴王夫差所杀。夫差败亡后,伍子胥变名改姓,逃到吴国,并帮助吴王夫差的子孙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后来,他因不愿当吴王而自杀。“散发弄扁舟”,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宁曳尾于涂中,不骈首于缨。”意思是说:我宁愿像自由自在的野鸡那样拖着尾巴在水中游弋,也不愿像那高官厚禄的文臣武将一样头戴冠冕、身佩绶带地去侍奉朝廷。这几句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鄙薄,以及他向往自由、超脱尘世的心境。
最后四句“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是全诗的警语。作者用五湖烟浪,云月来烘托自己闲适的心情;用“永弃人间事”来概括自己对名利的淡忘。
这首诗运用典故较多,且多用反衬手法。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优美隽永,耐人寻味。
【答案】
译文:
富贵有馀乐,贫贱不堪忧。谁知道天路幽险,倚伏互相酬?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
鸱夷子,成霸业,有馀谋。致身千乘卿相,归把钓渔钩。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永弃人间事,吾道付沧洲。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之作,作者借富贵荣华与贫贱困厄的对比来抒写其政治上不得志的苦闷。
首句“富贵有馀乐”,以“有”字领起,点明自己对富贵生活的享受和满足。接着写富贵生活的欢乐:锦衣玉食,车马盈门,歌舞升平,一派升平气象;但紧接着笔锋陡转:“贫贱不堪忧”。这两句紧承前句而来,由富贵而转入贫贱之境,又从贫贱之境引出忧患。这忧患,不外来自两方面的原因:“天路幽险”,是客观原因;“倚伏互相酬”,是自己主观上的得意与失意的交相酬酢。“天路幽险”,即指仕途的坎坷不平,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不得志。“倚伏互相酬”,即言人世间得意与失意、成功与失败、得宠与失宠、升官与降职,都是互相交替、互为因果的。这两句话,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愤激心情和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流露出对世道人情的慨叹。
第三句“请看东门黄犬”,用《庄子·秋水》中“狗吠非所与于彼者,而经于吠所与于己者”的典故,比喻贤能之士因遭谗而被弃置不用的可悲命运。“更听华亭清唳”,化用南朝梁刘孝绰《谢晦集序》中“闻鸣琴而清唳”的句子。“华亭”,即华亭驿,在今江苏吴江县西南。据《晋书·王献之传》载:东晋大将王献之被免黜归家后,常驾着小舟游于江湖之上,有时还到华亭作赋自娱。这里借指隐居之所。“清唳”,指鹤唳。“千古恨难收”,用李商隐《马嵬》诗中的诗句:“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意思是说:我虽然身陷逆境,但仍心怀故国,对国家和人民怀抱深情,不能甘心做一个隐遁之人。
“何似鸱夷子,散发弄扁舟”,用春秋时范蠡事典。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功成身退,改名陶朱公,乘扁舟而去,遨游五湖之中。这两句意思是说:我不如范蠡那样功成身退,远去江湖。作者在这里表示了对范蠡那种全身远祸,功成身退的思想的赞赏。
“鸱夷子”句,借用春秋时伍员奔吴事典。伍员(伍子胥)原为楚国大臣,曾劝楚王杀吴王夫差,后来被吴王夫差所杀。夫差败亡后,伍子胥变名改姓,逃到吴国,并帮助吴王夫差的子孙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后来,他因不愿当吴王而自杀。“散发弄扁舟”,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典故:“宁曳尾于涂中,不骈首于缨。”意思是说:我宁愿像自由自在的野鸡那样拖着尾巴在水中游弋,也不愿像那高官厚禄的文臣武将一样头戴冠冕、身佩绶带地去侍奉朝廷。这几句表明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对功名利禄的鄙薄,以及他向往自由、超脱尘世的心境。
最后四句“春昼五湖烟浪,秋夜一天云月,此外尽悠悠”,是全诗的警语。作者用五湖烟浪,云月来烘托自己闲适的心情;用“永弃人间事”来概括自己对名利的淡忘。
这首诗运用典故较多,且多用反衬手法。全诗语言朴实无华,意境优美隽永,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