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小亭依翠,春事才过。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悄无人,一溪山影,可惜被渠分破。
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
永遇乐
初夏独坐西山钓台新亭
注释:
- 曲径通幽,小亭依翠,春事才过。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悄无人,一溪山影,可惜被渠分破。
- 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在晚年所作的一首咏物词。他借西山的景致和渔翁的生活来抒发自己的感慨之情。全词共三段,每一段都有不同的主题。第一段主要描绘了渔翁在西山的景色以及他的日常生活。第二段则是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一段则通过对陶渊明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态度。
首先来看第一段,“曲径通幽,小亭依翠,春事才过”。这里描绘了西山上的小路和亭子周围的景色。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是西山上的景色依然美丽。这里的“曲径”和“小亭”都是西山上的景点,而“依翠”则表示这些景点都长满了绿色的树木,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接着,“看笋成竿,等花著果,永昼供闲坐”。这是对西山上竹笋和花朵的生长过程的描述。竹子在夏天会生长出嫩笋,等到秋天就会长出成熟的竹子;花儿则会从含苞待放到盛开再到凋谢。这些都是大自然的循环规律,也是作者想要通过这个景象来表达自己对于自然规律的理解和尊重。然后,“苍苍晚色,临渊小立,引首暮鸥飞堕”。这是对西山晚霞和落雁的描述。晚霞映照在西山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那些飞过的大雁就像是被晚霞吸引一样。这里的“苍苍”形容晚霞的颜色,“引首暮鸥飞堕”则描述了大雁飞翔的样子。这些都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腻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接下来是第二段的开头,“百年似梦,一身如寄,南北去留皆可”。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梦,我们都是暂时居住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无论是留在一个地方还是离开一个地方,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也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理解。然后,“我自知鱼,翛然濠上,不问鱼非我。”这是对陶渊明的引用。陶渊明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崖,殆已!已而为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生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去追求无穷无尽的知识,那就会感到非常疲惫。所以,我们应该像陶渊明那样,保持一种超脱的心态,不被世俗所困扰。接着,“隔篱呼取,举杯对影,有唱更凭谁和”。这是对陶渊明的另一种表述。陶渊明曾经在篱笆旁边呼唤酒友,然后举起酒杯对着影子饮酒,歌声中还包含了对生活的赞美。这些都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最后,“知渊明,清流临赋,得似恁么。”这是对陶渊明的再次引用。陶渊明曾在清流边赋诗,这种境界是非常难得的。因此,作者认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地是非常不容易的。
最后一段则是作者对陶渊明的赞美。首先,“知渊明”,这是对陶渊明的直接称呼。其次,“清流临赋”,这是对陶渊明在清流边赋诗的描绘。最后,“得似恁么”,这是对陶渊明境界的肯定和赞叹。整首词通过对西山美景的描绘以及对渔翁的描写来表达作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通过对陶渊明的引用来表现自己的高尚情操和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