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分析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主旨”等;然后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一般从意象特点、诗歌手法、诗人思想情感、诗歌意境及背景材料等几方面进行分析;最后注意字数限制。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明确其写作思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圈点出关键词语,再分点作答。
题干中的“赏析”就是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结构形式以及作者介绍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能力。答题模式基本是先解释字面意思,然后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泽国楼偶赋”:泽国楼。泽国,水乡名。唐张祜《送郑侍御》:“泽国江山入战图”。
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凭虚”,指凭高远眺。
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凭栏远望,只见青翠欲滴的柳色,碧绿无际的芳草,烟雾弥漫中又有几回日出和日落。
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天涯飘泊的游子,喜欢轻车简从,悠然自得地游玩。
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忽然觉得心旷神怡,官场上的浮沉得失与这随风飘扬的柳絮一样,都是过眼云烟。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在青山翠谷间缥缈着的云雾之中,仿佛有仙境般的梦想正在渐渐消失。
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故乡的楼台亭阁,夕阳下的街巷陌道,一转眼已到了天晚云淡的时候,我抬头望去,但见白云缭绕,不知故乡何处?
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我无心去探访历史遗迹,眼前只是看见两座佛塔上栖息着乌鸦,江边小洲上飞来几只白鹭。
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直到荷叶上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明亮的月光下有人轻声笑语交谈。
【答案】
译文:湖光只在阑干外,凭虚远迷三楚。旧柳犹青,平芜自碧,几度朝昏烟雨。天涯倦旅。爱小却游鞭,同挥谈麈。顿觉尘清,宦情高下等风絮。
芝山苍翠缥缈,黯然仙梦杳,吟思飞去。故国楼台,斜阳巷陌,回首白云何处。无心访古。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立尽荷香,月明人笑语。
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春,当时词人在湖州任上。上片描写了词人凭栏远眺湖光美景所引发的遐想:湖光明媚,只看得见栏杆外面,那浩渺空阔的天地,无边无际。凭虚遥望中,只见一片青青的杨柳,一片碧绿的芳草。在这茫茫烟雨之中,几回日出日落的情景历历在目。下片写词人面对眼前的景色而引起的感慨:身居江湖之中的游子,喜欢轻车简从,悠然自得地游玩。忽然觉得心旷神怡,官场上的浮沉得失与这随风飘扬的柳絮一样,都是过眼云烟。
词的上片开头三句写景,“旧柳犹青”,“平芜自碧”,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景画,勾勒出水乡特有的自然美。“三楚”,即楚地。这里指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词人站在湖边的栏杆上眺望远方,只见一片青翠欲滴的柳色,一片碧绿无际的芳草,远处的烟雾弥漫中又有几回日出和日落的景象。这三句写景用语清新秀丽,色彩鲜明,画面生动活泼。
词人的笔锋转向抒情。“天涯倦旅”,表明自己身在天涯,厌倦了旅途的劳顿。“爱小却游鞭,共挥谈麈”,意思是说,自己喜爱这种悠闲自在的生活,喜欢轻车简从的出游,喜欢悠然自得地游玩。“顿觉尘清”,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宦情高下”,说明自己的仕途并不顺利。“风絮”一词形象地比喻自己官场上的浮沉得失像被风吹散的柳絮一样,都是过眼云烟。
下片开始两句,词人由前面的抒情过渡到写景。“芝山苍翠缥缈”,描写了词人所见之景,山色苍翠,峰峦叠翠,云雾缭绕,使人感到仙境一般的美丽。“黯然仙梦杳”一句则写出了词人对神仙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吟思飞去”,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故国楼台”二句写词人回到故乡后所见之景。“回首白云”,表明自己身在异地,思念家乡。“无心访古”,“无心”二字写出了词人的心境。“对双塔栖鸦,半汀归鹭”,词人看到双塔上有乌鸦栖息,小洲上白鹭归来,不禁感叹世事沧桑,物是人非。“立尽荷香”,词人欣赏着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心情愉悦。“月明人笑语”,月明星稀之夜,词人听着人们欢声笑语的声音,内心也充满了喜悦之情。
此词通过描绘景物抒发了词人的忧愁之情,同时表现出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