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霁春已半,露重午方暄。一筇拄上高绝,便觉眼前宽。指点数家楼阁,检校一村花柳,绿水接青烟。峦岫竞围绕,风日更清妍。
闹媒蜂,纷使蝶,菜花繁。少年正尔行乐,谁复顾华颠。自有此丘此坂,那得游人箫鼓,暖响出中天。归步不妨晚,恰则月初弦。
水调歌头 · 其二
雪霁春已半,露重午方暄。一筇拄上高绝,便觉眼前宽。指点数家楼阁,检校一村花柳,绿水接青烟。峦岫竞围绕,风日更清妍。
闹媒蜂,纷使蝶,菜花繁。少年正尔行乐,谁复顾华颠。自有此丘此坂,那得游人箫鼓,暖响出中天。归步不妨晚,恰则月初弦。
注释:
- 雪霁春已半:雪停后春天已经过了一半。雪霁,即雪停的意思。春已半,即春天过了一半。
- 露重午方暄:中午的时候天气还比较热。暄,温暖。
- 一筇(qiong):一根手杖。筇,竹制的手杖。
- 便觉眼前宽:就感觉眼前视野开阔了。
- 指点:用手指点。数家:几户人家,指村庄。
- 检校:检查、巡视。一村花柳:整个村庄中的花草树木。
- 绿水:绿色的流水,这里代指小溪或池塘之类的水面。
- 峦(luan)岫:山峰、山峦。
- 争环绕:争相围绕着。
- 风日:阳光和微风。
- 更清妍(yan):更加清丽美好。更,更加。妍,美丽。
- 闹媒蜂:忙碌的工蜂,在采蜜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
- 纷使蝶:忙着飞舞的蝴蝶,也在传花粉的过程中相互传递信息。
- 菜花:油菜花。繁:盛开。
- 谁复顾华颠:又有谁还会去顾及那些高贵的东西呢?华颠,指高官显贵等。
- 此丘、此坂(ban):这些地方,指自己居住的地方。
- 那得:怎能得到。
- 暖响:暖和的音响。
- 中天:天空的中心位置,也指月亮。
赏析:
《水调歌头·其一》是苏轼为怀念他的密友苏东坡(子瞻),于公元1083年(宋元丰六年)在泗州(今安徽泗县南)所作的一首抒情词。这首词是作者在泗州的中秋夜里所作。《水调歌头·其二》是与《水调歌头·其一》内容相同而写法不同。这首词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是宋代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全词以咏月起兴,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来抒发作者的感慨,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开篇“雪霁春已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春光明媚,雪后的山村美景一览无遗。紧接着,作者用生动形象的笔触描述了山村的自然风光:“露重午方暄。”中午时分,阳光炽烈,大地一片蒸腾。这里的“重”字,既形容雨后的浓雾,又表现阳光的强烈;“暄”字,既形容阳光的炽热,又表现出空气的湿润。这样的环境,使得诗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生机,也激发了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一筇拄上高绝”,进一步描绘了作者独自行走在山林之间的情景。这里,“筇”是竹制的手杖,象征着诗人的孤独与坚韧;“高绝”则表达了他对高山的向往和追求。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自信,他相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便觉眼前宽”一句,诗人将视线投向远方,看到了更多的风景:群山环绕,绿水长流。这让他感到心胸豁然开朗,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宽广起来。这里的“宽”字,既形容了景色的美好,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指点数家楼阁”,“指点”一词,既表现了诗人对周围环境的熟悉,又暗示了他内心的自豪和喜悦。他看到了一座座美丽的楼阁,它们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壮观和迷人。这些楼阁不仅代表了当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象征着他们的生活和文化传统。诗人不禁为之感叹和钦佩。
“检校一村花柳”三句,进一步描绘了山村的美景和氛围:“绿水接青烟”,“峦岫竞围绕”,“风日更清妍”。这里的“绿水”指的是小溪或池塘之类的水面,它清澈见底,倒映着周围的山影和树木,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而“青烟”则是指炊烟袅袅升起的景象,它们在空气中飘散开来,给山村增添了一份宁静和祥和。这里的“峦岫”指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它们争相围绕着村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风日”则是指温暖的阳光和微风,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舒适宜人的氛围,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接下来的“闹媒蜂”三句,诗人又回到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闹媒蜂,纷使蝶”,“菜花繁”,以及“少年正尔行乐”。“闹媒蜂”指的是忙碌的蜜蜂,它们在花丛中穿梭往来,传递着花粉的信息;“纷使蝶”则是指繁忙的蝴蝶,它们在空中翩翩起舞,展示着自己的美丽。这些都反映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气息和自然界的活力。
而“菜花繁”则进一步描绘了春天的丰收景象:油菜花开满山坡,一片金黄璀璨。这里的“繁”字,既形容了油菜花的繁多和茂盛,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赞美之情。同时,这也暗示了农民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和希望。
最后一句“少年正尔行乐”,则是诗人对年轻人的期许:他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快乐和自由。这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之情,也寄托了他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和期待。
整首词以咏月起兴,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来抒发作者的感慨,表现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词中通过对山水、楼阁、花柳、青烟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山村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满足和自豪之情。此外,整首词语言流畅、意境优美、情感真挚且富有哲理意义,堪称宋代婉约词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