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烛画堂深,歌吹已终瑶席。碾破密云金缕,送蓬莱归客。
看看宣诏未央宫,草诏侍宸极。拜赐一杯甘露,泛天边春色。

好事近

· 倅车还阙,分得茶词

《宋史·职官志》载:“通判,掌督本州诸司及属县。”北宋时,通判为知州之副贰,负责一路的政务。元丰变法后,通判改称为提点刑狱公事或提点常平等名。宋代的通判多由文臣担任,但亦有些出身武职,且以文臣居多,如岳飞、李纲等人都曾充任过通判。在宋代,通判的品级与知州的品级相同,均为正四品。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绍兴二年(1132)五月,高宗“诏令诸路提点刑狱兼管内常平公事许赴本路通判选人中辟召”。可见,南宋初年,通判已成为朝廷选人的重要途径之一。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可谓多灾多难。公元1074年(嘉祐八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公元1095年(元佑八年),苏轼被重新起用为翰林学士。然而,好景不长,第二年又遭贬谪。公元1100年(元符元年)八月,苏轼再度出任杭州通判;公元1102年(崇宁元年)四月,调任密州知州。公元1105年(崇宁四年)六月,又被任命为徐州知州。

公元1106年(崇宁五年)十月,苏轼再次遭贬,被派往湖州任知州。公元1107年(崇宁六年)三月,他又被任命为密州知州。公元1108年(崇宁七年)正月,苏轼再次被贬,任定州知州。公元1109年(政和九年)四月,他被召回朝中任翰林学士承旨、端明殿学士。公元1110年(政和十年)十一月,因“童贯之变”,他被免职,出知颍昌府。后来,他又被召回京任职。公元1112年(宣和二年)十二月,苏轼再次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公元1120年(宣和六年)七月,他在黄州病逝。临终前,他写下了一首感人至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词作表达了苏轼对历史英雄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兰烛画堂深,歌吹已终瑶席。碾破密云金缕,送蓬莱归客。

“兰烛”,即蜡烛。“画堂”,即华丽的厅堂。“歌吹”,即歌舞娱乐。“瑶席”,即精美的筵席。“碾破”,即碾碎。“密云金缕”,指蜡烛上的烛花,金色的烛花犹如云朵一般。“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位于东海之中。“归客”,指归来的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宴会的场景。诗中描述了蜡烛燃烧的情景,以及宴会上的音乐和舞蹈表演。宴会结束后,人们纷纷离去,只留下诗人独自品味这美好的时光。整首诗通过对宴会场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之情。

看看宣诏未央宫,草诏侍宸极。拜赐一杯甘露,泛天边春色。

“宣诏”,指宣读诏书。“未央宫”,即未央宫,是汉朝皇宫的名称。“草诏”,指草拟诏书。“侍宸极”,指侍候皇帝。“甘露”,指甜如蜜的露水,也用来比喻恩惠或幸福。“泛天边春色”,指观赏春天的景色。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在皇宫中的职责和使命。诗中描述了皇帝下达诏书的场景,诗人负责草拟诏书并侍候皇帝。最后,诗人得到了一杯甘露般的恩惠,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春天景色。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职责的忠诚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