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饮秦淮水,已湔京洛缨。
自嫌尘土迹,恐污江山清。
太虚淡秋影,霜物尤疏明。
拟问白云公,贳此秋岩耕。

注释:

入采石:进入采石矶。

始饮秦淮水,已湔京洛缨:第一次喝到秦淮河的水,洗去了京洛(指洛阳)的灰尘。

自嫌尘土迹,恐污江山清:自己嫌弃身上沾有尘土,怕玷污了江山的清丽。

太虚淡秋影,霜物尤疏明:广阔的天空显得格外空阔,秋天的景象尤其清晰。

拟问白云公,贳此秋岩耕:想请教白云公,在这里耕地耕作。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于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初春来到金陵(今南京市),游览名胜古迹并抒发自己的情怀。诗人从金陵城北的牛渚矶开始写起,一路游览,直至城南的石头山。在石头山上诗人又从南向北眺望,最后抵达钟山的紫金山。他沿着石头山、凤凰台一路游览,一路上见闻颇多,心情也很复杂。他既赞赏眼前景色的美丽,也感叹国家命运的不幸;既感慨个人身世的坎坷,也担忧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这首诗就是他这一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首联“始饮秦淮水,已湔京洛缨”。诗人由采石渡江而来,首先看到的是南京城外的秦淮河。这时正值春天,河水碧波荡漾,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诗人一上船就迫不及待地喝起水来,他想到自从离开家乡长安后,一直身披官袍,为官京师。这一路上,他目睹了京城的繁荣景象,也亲眼看到了安史之乱造成的混乱局面。因此,当他看到清澈的溪水时,不禁想起过去那肮脏的官场生活,内心感到十分痛快。

颔联是说到了这里,诗人忽然意识到自己身上还残留着长安城的尘土,担心会玷污了眼前的美景。于是,他赶紧脱下衣帽,用溪水洗去身上的泥土。这里的“京洛”指的是长安和洛阳,即诗人离开的长安和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颈联“自嫌尘土迹,恐污江山清。”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感受。他觉得自己像尘土一样微不足道,生怕玷污了江山的秀色。这里的“江山清”既是对眼前景色的美称,也是对自己所处时代的比喻。诗人此时正处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他担心自己也会像那些战乱中死去的人一样,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最后一联“太虚淡秋影,霜物尤疏明。”诗人的视线从远处收回,落在眼前的景物上。他看到天高云淡,秋意正浓,万物都沐浴在一片清新的秋光之中。这里的“太虚”指的是天空,也就是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站在高处俯瞰大地,只见一片秋意盎然的景象展现在眼前。他感到十分惬意,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个美好的季节里。而在这美丽的季节中,霜气弥漫、草木稀疏的景象更是让人感觉清爽宜人。

尾联“拟问白云公,贳此秋岩耕。”诗人此时的心情已经平静下来。他想请教白云公(传说中的神仙)关于如何度过这个艰难时期的方法。这里的“白云公”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的象征。他希望自己能够像白云一样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蓝天之上,摆脱世俗的困扰。诗人还想通过耕种秋岩的方式实现这一理想。这里的“秋岩”指的是一块岩石,诗人打算在上面开垦一片田地进行种植。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历金陵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诗中既有对美景的赞美,也有对现实的感慨;既有对过去的留恋,也有对未来的期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难得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