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贺新郎·用前韵答王实之》,全诗如下: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注释解释:
- 国脉:国家的基石。
- 长缨:长长的绳索,比喻控制国家命运的力量。
- 戎主:指统治军队的君主。
- 韩五: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人物韩信或李广等。
- 谷城公:可能是指历史人物谷城侯,但具体人物不详。
- 边地:边境地区。
- 两河:指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地区,古代常指中原和边疆。
- 投鞭:指投掷长鞭,表示力量之大,可以轻易征服敌人。
- 金汤:指坚固的城池。
- 张许:可能是指历史上的名将张良或赵充国。
赏析:
这首诗是辛弃疾对友人王实之的回应,表达了他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友人的期望。诗中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局势,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出力的决心。整首诗语言简洁,感情深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