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见斥兮嫫母为说,毁弃尺璧兮鼠璞见珍,明月沉埋兮鱼目为蠙。
美自美而恶自恶兮,赝与真其谁分。春与秋其代谢兮,子何与而伤春。
馀不得此之高意兮,怀达人之至言。斯从事于来今兮岂然。

【赏析】

此诗是一首寓言,诗人以美人西施、丑妇嫫母为喻,借古讽今,抒发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感。

开头二句“九奋启愤”,即发愤图强。屈原在《离骚》中有“余不忍为此态也”之叹,表明他不愿因怀才不遇而自暴自弃。但屈原因志趣高远,又不愿委曲求全,故虽屡遭谗毁,仍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努力从事于来今。

“九奋启愤”四句,是此诗的主旨所在。诗人用西施被斥、嫫母进谏的故事,比喻自己虽有才华,却被小人诽谤、排挤,得不到君主的重用。诗人认为,即使是美的东西也会遭到人们的诋毁,何况是真真假假的贤能之士呢?明月虽然皎洁光明,却沉没在水底;鱼目虽似珍珠,却不过是鼠眼所出。这里诗人运用了“以小喻大”、“正言若反”的手法,说明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社会现实。

五、六两句,诗人进一步指出,美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子何与而伤春”?诗人对春天的流逝表示惋惜,然而,他又说:“馀不得此之高意兮,怀达人之至言。”意思是说:我之所以不能像古人那样及时行乐,是因为我心中还怀有高尚的理想。这几句诗表现了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坚定的信念。

尾联“斯从事于来今兮岂然”,诗人总结全诗,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他决心继续努力,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这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广。诗人巧妙地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同时,诗人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将美与恶、真与假进行对照,从而突出了主题。此外,诗人还善于运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