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水性而余求兮,噫其何故。

【注释】

九:指九重天。奋:奋发。启愤:发愤。叛水:指不随俗流的水。余求:余愿。噫:叹息。何故:为什么。

【赏析】

《九辩》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篇抒情诗。《九辩》以悲慨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打击而感到的绝望和孤独,表现了作者对理想、对楚国、对楚国的统治者的深切忧虑。在全诗中,“哀”字贯穿始终,一开头就写自己的哀怨:“皇天之不惠兮,夫孰云察。”意思是说苍天没有给予恩惠,我到底做了什么得罪了天呢?这一句是自述,是作者的感叹。接着,又写了“心郁邑而不舒”,是说自己心中忧郁烦闷,不能舒畅。这是第二层意思。再往下,“怨灵修而浩荡”,是自己对灵王的怨恨。“浩荡”一词,形容怨气很大,很强烈。灵王是楚国的暴君,因此,这里也含有对灵王的谴责。最后,“哀见离于原野”,自己被放逐到荒僻的原野上,这是何等的悲哀!

这首诗的主旨在于抒写作者的悲愤。但诗人并不是一味地倾诉个人的悲痛,而是把个人的遭遇与楚国的命运联系起来加以描写,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矛盾。

“九折臂而成医”,这是说,我即使折断了胳膊,也能成为一名良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虽然遭受挫折,但仍然有志向、有抱负,决不灰心失望的坚强意志。

“理弱而媒不通”,是指由于自身条件差而找不到出路。

“缘愁而独悲”,是指因为满怀忧愁而独自悲伤。

从这些诗句里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伟大诗人。他为了楚国的繁荣富强,不顾个人安危,不怕牺牲个人利益,坚持进行政治斗争,并为此而感到痛苦和失望,但他决不因此而消沉,仍然保持高昂的斗志和乐观的精神,继续为理想奋斗到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