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官虽有墓为尸,细考元非墓祭仪。
九十年闲雠未复,陵■杂用最堪悲。
【注释】
八月七日被命上会稽:八月七日,皇帝命令我上会稽。
沿途所历拙于省记为韵语:一路上所经历的,拙于记录成诗。
以记之:用它来作一首诗来记述。
舟中马上随得随书:坐船时,骑马时,随时随地写下了这首诗。
不复叙次:不再叙述次序。
周官虽有墓为尸,细考元非墓祭仪:周朝的太祝掌管祭祀,虽然有“冢宰为尸”的说法,但仔细考察,那并非是举行墓地的祭礼。
九十年闲雠未复,陵■杂用最堪悲:《汉书》说:“太祝常主祀,春秋祠其先,秋冬亨其祠。”《礼》:天子诸侯宗庙社稷皆在处所国之郊。
九疑之野有虞君,乘四载兮翻山回,舜二臣侧(左)辅佐。《史记》:“舜崩,二妃死于九疑。”
湘水冥冥浸丘陵,三湘之国接平地。
长沙名君反在焉,重华入灭亦何恨。”
重华,舜的字。
帝子泣血洒珠玉,熊罴(音皮)群而哀。
南风狂吹知可畏,霜霰(音散)纷糅(音揉)何时息。
楚人神女昔解佩,今君谁为发灵机?
神女解佩事见《高唐赋》。
【赏析】
此诗乃唐宪宗元和六年(811)秋九月,诗人从长安赴越州(今浙江绍兴),途经会稽山时所作。当时,诗人正奉诏前往浙江祭奠大禹陵,途中经过会稽山,即兴创作此诗。
开头两句写诗人一路所见所感。八月七日,奉诏前往会稽,沿途所到之处,由于自己记忆力差,未能及时记录下所见景物、听到的议论和感想,于是赶紧写成诗歌。这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任务、心情。
“舟中马上随得随书”,是说作者一路上在船上和马背上随手写就的。“不复叙次”,说明他来不及考虑如何安排诗句的次序。
“周官虽有墓为尸”,意思是说,按照古周礼的规定,冢宰作为国君的替身,死后可以作为棺材中的尸首,但仔细考证,并非如此。“元非墓祭仪”,就是“不是举行墓地的祭礼”。
“九十年闲雠(仇校)未复”,意思是说,自从孔子逝世后,已过了九十年的时间,但是孔子的学说还未能得到很好的传播和发扬光大,甚至有些地方的学者还在争论不休。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孔子的尊敬以及对自己不能继承孔子事业的遗憾。
“陵■杂用最堪悲”,意思是说,在湖南一带,有许多古代的陵墓和遗址,其中有些已经毁坏或者荒废,有些则仍在使用,这些地方都令人感到悲哀。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这些古迹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关注。
这首诗的结尾部分主要是作者对自己的处境和遭遇的感慨。“帝子泣血洒珠玉,熊罴群而哀”,意思是说,古代的帝王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常常在陵墓前哭祭,并洒下珍珠宝玉等珍贵物品以示哀悼。而在今天,人们却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它们当作垃圾处理掉,这种对比让人感到十分悲痛。“南风狂吹知可畏,霜霰纷糅何时息”,则是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感慨。他认为,尽管现在的社会风气已经变得浮躁和功利,但在自然界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保护。“楚人神女昔解佩,今君谁为发灵机?”最后这两句则是作者的自问自答。他曾经听说过古代楚国的一位神女能够解开自己的佩饰来迎接贵宾的故事,但现在他却找不到这样的人了。那么,现在的人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些美好事物的呢?这个问题让读者不禁陷入了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