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运驱人人不觉,古道违时时不学。
王相随胫回荆山,昭质依然未经琢。
因思胥靡逢殷宗,精神动悟声气从。
砺舟霖雨到梅糵,变化气质天同功。
朝歌屠叟无与语,一日投纶见明主。
大车槛槛行周道,轮辐中规箱中矩。
人生天地同一原,自诚为圣明为贤。
地殊世远犹合节,矧此同宇相周旋。
自从浇风散遗直,世不乏材无匠石。
未能登车习射御,人人自视邮无恤。
出门浪战触与蛮,半生少得须臾间。
不为夷甫辱汝水,即似介甫逋钟山。
古人洒扫先庭户,岂问他人莫余顾。
只忧原头欠渟滀,才见天根便呈露。
人言阴浊胜阳清,阳一阴二分三亭。
谁知阳德本无间,根心枝叶长相亲。
君臣大分虽有止,终不能忘乃天理。
世无我知将自知,不待雷风问诸史。
投沙屈贾占所归,九州博大归何之。
这首诗是次韵永平令江叔文鹤山书院落成诗,表达了作者对书院落成的喜悦之情以及对学问的追求。
第一句“天运驱人不觉”意为天地自然地驱使着人们,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和进步。第二句“古道违时不学”则表达了古人在没有固定时间观念的情况下,仍然勤奋学习,不受时代限制的道理。第三句“王相随胫回荆山”中的“王相”可能是指古代的君王或贵族,他们跟随君王行走,而他们的脚却回到了楚国(荆山)的故土。这一句可能是在赞美楚国的美丽景色,同时也寓意着回归故乡的情感。第四句“昭质依然未经琢”中的“昭质”可能是指光明正直的品质,而“未经琢”则表示这些品质还没有经过打磨和修饰。这一句可能是在强调一个人应该保持他的本色和真诚。
接下来几句则是在表达作者对于学问的追求和对于社会现实的不满。第五句“因思胥靡逢殷宗”中的“胥靡”可能是指被俘虏的奴隶或罪犯,他们曾经遭遇过殷商王朝的统治者。这一句可能是在回忆过去的历史,表达对于统治者的批评和反思。第六句“精神动悟声气从”则表达了当一个人的精神被触动时,他的思想也会随之产生共鸣,并发出声音。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一种共鸣现象,即当一个人的思想受到触动时,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第七句“砺舟霖雨到梅糵”中的“砺舟”可能是指磨砺船只,而“霖雨”可能是指连绵的雨水。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一种自然现象,即当船只受到雨水的磨砺时,它的质地会变得坚韧。第八句“变化气质天同功”则是在赞美大自然的力量和神奇之处,它能够改变事物的本质和气质。第九句“朝歌屠叟无与语”中的“朝歌”可能是指古朝歌国,而“屠叟”可能是指屠宰者。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对于屠夫的轻视和不屑一顾的态度。第十句“一日投纶见明主”中的“纶”可能是指丝线或其他类似的物品,而“明主”可能是指贤明的君主。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一个人突然得到了赏识和重用的情况。第十一句“大车槛槛行周道”中的“大车”可能是指大型车辆或运输工具,而“槛槛”则是一种形容声音或景象的方式。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种宏大的景象或声音。第十二句“轮辐中规箱中矩”中的“轮辐”可能是指车轮上连接车轮和车轴的部分,而“规箱中矩”则是一种形容整齐划一的方式。这一句可能是在描绘一种整齐有序的状态。第十三句“人生天地同一原”中的“一原”可能是指同一个原理或道理。这一句可能是在强调人生的共同性和普遍性。第十四句“自诚为圣明为贤”中的“自诚”可能是指自己真诚地追求真理和美德。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追求自我完善和成为圣人、贤人的决心。第十五句“地殊世远犹合节”中的“地殊”可能是指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而“世远”则是指时间的长久。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即使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人们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仍然是一致的。第十六句“矧此同宇相周旋”中的“矧此”可能是指何况这种情况,而“同宇”则是指在同一个地方或空间范围内。这一句可能是在强调即使是在同一地方或空间范围内的人也应该相互交往和理解。第十七句“自从浇风散遗直”中的“浇风”可能是指不良风气或腐败之风,而“遗直”则是指失去的正义和美德。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由于不良风气的影响,人们的美德和正义受到了侵蚀。第十八句“世不乏材无匠石”中的“世乏”可能是指社会上缺乏人才和才能,而“无匠石”则是指没有能够雕琢和塑造人才的人。这一句可能是在感叹社会上缺乏能够培养和造就人才的人才。第十九句“未能登车习射御”中的“未能”可能是指尚未实现或完成的意思。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虽然有志向但尚未能够实现的情况。第二十句“人人自视邮无恤”中的“自视”可能是指自我看待或评价,而“无恤”则是一种形容无忧无虑的态度。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每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第二十一句“出门浪战触与蛮”中的“浪战”可能是指毫无目的的战斗或争斗,而“触与蛮”则是一个地名或国家名称。这一句可能是在描述一个人在外面游荡和战斗,与蛮夷发生接触的情况。第二十二句“半生少得须臾间”中的“须臾间”可能是指短暂的时刻或者瞬间。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的一生短暂而宝贵,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第二十三句“不为夷甫辱汝水”中的“夷甫”可能是指陈夷甫,而“汝水”则是一个地名。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不应该因为陈夷甫的侮辱而感到屈辱或羞愧。第二十四句“即似介甫逋钟山”中的“介甫”可能是指王安石,而“钟山”则是一个地名。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不应该因为王安石的隐居而感到失落或沮丧。第二十五句“古人洒扫先庭户”中的“古人”可能是指古代的人,而“庭户”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象征。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古代的人注重家庭和家族的事务,并且会提前做好清理和整理工作。第二十六句“岂问他人莫余顾”中的“岂问他人”可能是指别人不需要关心我,而“莫余顾”则是一种形容不被他人所重视或照顾的态度。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不需要过多地关心别人的评价和看法。第二十七句“只忧原头欠渟滀”中的“原头”可能是指源头或起点,而“渟滀”则是一种形容积聚和沉淀的方式。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注重积累和沉淀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品质。第二十八句“才见天根便呈露”中的“天根”可能是指天道或宇宙的根本,而“呈露”则是一种形容显现或显露的方式。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注重体现天道和宇宙的根本,并将它展现出来。第二十九句“人言阴浊胜阳清”,第三十句“阳一阴二分三亭”以及第三十一句“谁知阳德本无间,根心枝叶长相亲”这三句可能是在阐述阴阳五行的理论。第三十三句“君臣大分虽有止,终不能忘乃天理”中的“君臣大分”可能是指君臣之间的职责和关系,而“天理”则是一种形容自然的规律或道理。这一句可能是在表达尽管君臣之间有着明确的职责和界限,但是最终还是不能忘记自然规律的存在。第三十六句“世无我知将自知,不待雷风问诸史”中的“世无我知将自知”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注重自我认识和理解,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意见或评价。最后两句“投沙屈贾占所归,九州博大归何之”可能是在表达一个人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而不是过于关注外部的事物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