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经冬又涉春,年光冉冉暗催人。
要荒一去三千里,晦朔俄惊十二旬。
绝代方言空问俗,蓬山直舍已凝尘。
汗青何日成书去,头白常惭窃禄频。

【注释】

倏忽:忽然。一作“荏苒”。经冬又涉春:经过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年光冉冉暗催人:光阴慢慢逝去,不知不觉地催人老迈。

要荒:指沙漠之地。一作“塞外”。三千里:指从长安到塞外(安西都护府治所在)。

晦朔:阴历月初和月终。俄惊十二旬:过了十二个朔望月,即十二个月。

绝代方言:指各地的方言、风俗。问俗:探询当地的风俗。

蓬山:蓬莱山,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直舍:官府办公的地方。凝尘:积了一年的尘埃。

汗青:史册,这里代指史官。何日成书去:什么时候写成史书呢?汗青:史册;也指史官。

头白常惭窃禄频:白发常常惭愧自己曾受俸禄。窃禄:窃取俸禄。

【译文】

忽然间又过了一个冬季又迎来这个春天,不知不觉的岁月流逝,时光催人老迈。从长安到塞外三千里之遥,转眼间已过了十二个朔望月,时间过得真快!我到处探询各地的方言风俗,而蓬莱山直舍已是尘土堆积,一年之中很少有机会外出。何时才能写出史书来,让后人记住我们这段经历,为朝廷立下功劳呢?头发已经雪白,经常惭愧自己曾受朝廷的俸禄。

【赏析】

此诗是诗人出使边疆归来后写的两首赠给史馆同僚的作品。诗人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出使过程,并感叹岁月流逝、功业未建,表达了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及报国无路的无奈情绪。

第一首前两句写自己奉诏出使西北边陲,途经长安和塞北。“倏忽”一词,既形容时间飞逝,又含有人事沧桑的感慨。“年光”一句,以“冉冉”状年光易逝;“暗催”二字,则见其催人老迈之速,可见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忧心忡忡。第三句“要荒”,指塞外的沙碛之地;“一去”二句说自长安出发,行程遥远,时间漫长。这两句意谓出使塞外,远离京城,时间漫长,令人不觉岁月已晚。第四句写到达塞外以后,才过了十二个朔望月,也就是十二个月。这中间,又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所以用“晦朔俄惊”来形容时间的迅速流逝。第五、六句说自己到处探询各地方言风俗,但因身在塞外,无法了解中原地区的情况,而蓬莱山直舍又是灰尘满布,一年中很少有机会外出。第七、八句写自己想到何时才能完成使命,写出一部史书,让世人知晓自己这次出使的过程和所见所闻,以报答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因为自己出使塞外,未能为朝廷建立功绩,反而被朝廷派往边关,所以感到惭愧。最后两句说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常常为此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曾经接受朝廷的俸禄,应该为国家尽力效劳,却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第二首前两句写自己在塞外的生活和工作状况,“要荒”、“晦朔”、“十二旬”等词,都表现了作者在塞外生活的艰难。第三、四句说自己虽然努力探询各地的方言风俗,但由于身处边远之地,很难了解中原地区的风土人情,而蓬莱山直舍又是灰尘满布,一年中很少有机会外出。第六、七句写自己想到何时才能完成使命,写出一部史书,让世人知晓自己这次出使的过程和所见所闻,以报答皇帝对自己的信任,同时表达自己对朝廷的不满。因为自己出使塞外,未能为朝廷建立功绩,反而被朝廷派往边关,所以感到惭愧。最后两句说自己的头发已经变白,常常为此感到惭愧,认为自己曾经接受朝廷的俸禄,应该为国家尽力效劳,却未能实现自己的夙愿。

这两首诗都是赠给史馆同僚的作品。诗中既有对往事的回忆,又有对未来的担忧;既有对朝廷的信任与忠诚,又有对朝廷的不满与抱怨;既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总结,又是对自己的鞭策和激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这首诗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