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儒珍昔所知,于令刮目异常时。
蜗庐何幸纡千骑,萤烛多惭对九枝。
铅摘次书才赡雅,麈毛挥辩状清羸。
竹符芸省翻留滞,可是青云缓步迟。
太平守梅学士隔阔累年会遇京口喜道旧故特枉篇章勉次来韵二首
学海儒珍昔所知,于令刮目异常时。
蜗庐何幸纡千骑,萤烛多惭对九枝。
铅摘次书才赡雅,麈毛挥辩状清羸。
竹符芸省翻留滞,可是青云缓步迟。
注释:
太平守梅学士:指的是在太平年间担任梅州知府的学士(官职)。
隔阔:相隔遥远。
累年:多年的时间。
会遇:遇到或相逢。
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古称京口。
喜道旧故:高兴谈论过去的友情或旧事。
特枉:特地拜访或书信往来。
篇章:诗歌、文章等作品。
勉次:勉励别人继续创作。
来韵:应和他人的诗词作品。
二首:指两首诗。
学海儒珍:学问如同珍贵的宝物。
于令:即令君,这里指梅州的太守。
刮目:改变看法,重新认识一个人的能力或价值。
殊时:不同的时代或时期。
蜗庐:简陋的住所。
纡千骑:使千匹马都为之让路。
萤烛:比喻地位卑微者的光芒微弱。
九枝:古代一种乐器名,这里比喻才能出众。
铅摘次书:指精心挑选的文章或书信。
才赡雅: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麈毛挥辩:用麈尾(拂尘)挥动着辩论,形容言辞犀利,雄辩有力。
竹符芸省:竹林中传下的竹简和书籍。
翻留滞:被搁置或滞留。
青云:比喻仕途顺利,有很高的官位。
缓步:步履缓慢,比喻做事从容不迫。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由诗人对梅州太守的感激之情所触发。诗人在得知梅州太守前来访问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作为回应。
首联“学海儒珍昔所知,于令刮目异常时”,表达了诗人对梅州太守深厚的感情。诗人在学海中寻找知识的珍宝,而梅州太守的出现,让诗人对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他对太守刮目相看,认为太守具有非凡的才智。
颔联“蜗庐何幸纡千骑,萤烛多惭对九枝”,进一步描绘了梅州太守的到来给诗人带来的惊喜和压力。蜗庐(简陋的居所)让千匹马为之让路,萤烛之光虽亮但难以与九枝的明灯相比,这表达了诗人对太守到来的荣幸以及对自己才能的谦逊。
颈联“铅摘次书才赡雅,麈毛挥辩状清羸”,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学识和才能。铅摘次书(精心挑选的文章或书信)表明诗人的文采斐然,而麈毛挥辩(用麈尾(拂尘)挥动着辩论)则显示了他的雄辩之力。这里的“清羸”形容了他虽然身体瘦弱,但精神饱满的姿态。
尾联“竹符芸省翻留滞,可是青云缓步迟”,则是诗人对梅州太守的一种期待和劝解。竹符芸省(竹林中传下的竹简和书籍)是智慧的象征,而青云(官场上的晋升)则代表高位和荣耀。诗人希望梅州太守能像他一样有才华,也能获得成功和荣誉。同时,他也提醒太守不要过于急躁,要慢慢积累经验和实力,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