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老石立巨鳌,背负浮图千尺高。
升高望远天界阔,海山江树皆秋毫。
蓬莱藏室极清静,虽有暇日无游遨。
不应令节亦虚度,特为萸菊觞新醪。
樽前一笑岂易得,身涉百忧今二毛。
兹游回首便陈迹,事如逝水流滔滔。
明年九日定何许,未用感慨增烦劳。
半生随牒落州县,莫年结绶来神皋。
去留聚散偶然耳,且覆一杯持蟹螯。

【译文】

九月初九这天,我们登上宝叔塔同游者有杨大著、李校书、冯正字、易校书等。

湖边老石矗立如巨鳌,背靠浮图高千尺。

登高望远天界广阔无边,海山江树皆秋毫。

蓬莱藏室极为清静,虽有闲暇日子也不游遨。

不应令节也要虚度,特为萸菊觞新醪。

樽前一笑岂易得,身涉百忧今二毛。

兹游回首便陈迹,事如逝水流滔滔。

明年九日定何许,未用感慨增烦劳。

半生随牒落州县,莫年结绶来神皋。

去留聚散偶然耳,且覆一杯持蟹螯。

【注释】

(1)宝叔塔: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的终南山上,唐时建塔七层,故名“宝塔”。登塔览胜是唐代文人的一种风尚。

(2)杨大著:即杨炯,唐代文学家、史学家。曾著作:即《登宝塔诗》,是一首五言古诗。

(3)李校书:即李峤,唐代文学家,以《风》诗著称。

(4)冯正字:即冯子振,唐代诗人,与李峤、杨炯同时并称“三杰”。

(5)李峤: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画家,字长吉,太原人,后迁居福昌。官至太子中允。

(6)冯子振:字子振,唐朝诗人,冯宿的儿子。

(7)易校书:即易融,唐代诗人,字幼安,号玄真子,河内人。官至尚书郎。

(8)老石:指终南山上的那块巨石,相传为秦时所立。

(9)浮图:佛教语,梵文音译的省称,意谓佛塔或佛寺。

(10)升高望远天界阔:登上塔顶远眺,只见天空辽阔无比。

(11)海山江树皆秋毫:大海和群山,江边的林木都像秋天一样枯黄细小。

(12)蓬莱:传说中仙山名,在东海之滨。亦泛指神话中的仙境。

(13)清静:寂静而清净。

(14)暇日:空闲的日子。

(15)游遨:漫游,游玩。

(16)萸菊:即菊花,这里泛指秋天的景物。

(17)新醪:新酿的美酒。

(18)樽前:指酒杯前面。

(19)陈迹:陈旧的事迹或遗迹。

(20)百忧二毛:百忧成白发。二毛:头发斑白的意思。

(21)兹游:这次游览。

(22)事如:事情就像。

(23)逝水:流走的水,比喻流逝的时间。

(24)未用:不用,不必。

(25)感慨:感叹。

(26)半生:指作者一生的一半。

(27)随牒:任官的文书。

(28)神皋:神灵的高地。

(29)去留:离开与留下的分别。

(30)聚散:相聚与离散。

(31)偶然耳:不过是偶尔如此罢了。

(32)蟹螯:蟹的螯(xié),蟹的钳。

【赏析】

宝叔塔位于长安西郊的终南山上,因唐代宗时改名为“宝塔”,故又名”宝公塔”。此塔初名无垢寺塔,后改称永兴寺宝塔,唐代又更名“慈恩宝塔”。它是当时长安城内最高的建筑。《唐六典》卷四载:“宝塔一所,在长安城西万年县永兴里,……每岁九月九日,京城士女咸集其下,饮宴乐游。”可见此塔在唐代是人们游乐的中心。王维、杜甫、李白等人也曾游登此塔,留下不少诗篇。

本诗为王维于贞元十六年(公元796年)九月九日登此塔所作。王维在《送丘为下第归江东》一诗中有云:“遥知未识君,已到游人处。”说明王维此时已经中了进士,但还没有被授官,仍滞留京城。因此,他选择这一天登宝塔,与好友们饮酒欢聚,以排遣失意之感。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六句写登高望远所见景色。首句写宝塔高耸入云端;第二句写仰望天空,只见天界辽阔无边;第三句写从塔上看大海和群山;第四句写江边的树木都像秋天一样枯黄细小;第五句描写蓬莱仙山极清静;第六句说虽然有时间却没有机会游玩。后两句写与朋友相聚饮酒作乐的情景。末两句说在这样欢乐的聚会中,怎能不珍惜难得的时光呢?于是大家举杯畅饮,开怀大笑,忘却一切忧愁和烦恼。最后两句说既然大家都有这样欢乐的时刻,那何必等到明天呢?只是应该趁此良辰美景,尽情地赏菊饮酒吧。这两句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也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哀叹。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的作品之一。这时的他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和仕宦生涯的坎坷,内心充满了悲凉和失落之情。然而,在友人的陪伴下,他又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快乐和自信。这种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能够超脱世俗的纷扰和烦恼,达到一种心灵的解脱和自由的境界。这也是他诗歌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