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九先三日,领客上危楼。
满城风雨都住,天亦相邀头。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萸菊互相酬。
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
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
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
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
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
水调歌头 其四 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
重九先三日,领客上危楼。
满城风雨都住,天亦相邀头。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萸菊互相酬。
徙倚阑干角,一笑与云浮。
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
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
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
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
赏析:
此词乃作者于戊午(1088)九月所作。词中通过登高临远、饮酒赏菊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易逝、岁月如梭的感慨。全词语言明快流畅,情感真挚自然,是一首抒情佳作。
“水调歌头 其四 戊午九月,偕同官延庆阁过碧沚”
这是整首词的第一句。”水调歌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属于宋词中的豪放派作品,特点是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同时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注。这首词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重九先三日”,指的是重阳节在九月的第一个三天内举行,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个时候会登高赏菊,以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领客上危楼”,意思是邀请朋友们一同登高观赏美景。这里的“危楼”指的是高楼或者高塔,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满城风雨都住”,描绘的是重阳节当天天气晴朗的景象,没有一丝风雨,给人一种宁静、舒适的感觉。
“天亦相邀头”,这里的“头”指的是头部,即人的面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空好像也在邀请我们去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描绘了饮酒赏菊的热闹场景。这里“右手”、“左手持螯”都是古代饮酒时的动作,表达了人们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喜爱。
“萸菊互相酬”,这里的“茱萸”是一种植物,常用于制作香料或药材,而“菊花”则是秋天的代表花卉。这里的“互相酬”意味着人们在赏菊的同时,也在品味着茱萸的香气。
“徙倚阑干角”,意思是站在高楼或高塔的边缘,眺望远方的景象。这里的“徙倚”是形容人站立不动的样子,而“阑干角”则是指栏杆的角落。这个动作表达了作者想要一览众山小的愿望。
“一笑与云浮”,这里的“云”是指白云,表示天空中的云彩。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看着眼前的景色,作者忍不住笑出声来,仿佛自己也融入了这片美丽的云彩之中。
“望平畴,千万顷,稻粱收”,这里的“平畴”指的是平坦的土地,而“稻粱收”则是指丰收的农作物。这句诗描绘了丰收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成果的赞美。
“江澄海晏无事,赢得小迟留”,这里的“江澄海晏”是形容江河湖泊都变得清澈明亮了,大海也平静无波。这里的“无事”是指太平无事,没有战乱和纷争。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但恨流光抹电,假使年华七十,只有六番秋。”这里的“流光抹电”是形容时间像流水般快速流逝,而“七番秋”则是指一年中有七个季节的变化。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时光易逝、岁月如梭的感慨。
“戏马台休问,破帽已飕飕”,这里的“戏马台”是指古代的游乐场所,而“破帽已飕飕”则是形容自己已经头发花白,需要戴帽子遮丑。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于自己的老去和无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