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平沉湘不足慕,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行搔短发提壶浆,玉白兰芳不相顾。
惊波不在黤黮间,颜色错漠生风烟。
其下无底旁无边,何用将身自弃捐。
注释:
公无渡河:不要过河,即不要去投水。
屈平沉湘不足慕,公无渡河兮公苦渡。
屈原投江自沉不足以效仿,你却偏偏要渡河,实在是令人担忧。
行搔短发提壶浆,玉白兰芳不相顾。
你正搔着头发,提着酒浆去祭奠,但你的美德和芳香却不顾及。
惊波不在黤黮间,颜色错漠生风烟。
河水的激浪不会在泥泞的河底,你的美丽和气质也不应该受到世俗的玷污。
其下无底旁无边,何用将身自弃捐。
下面没有底,周围没有边际,为什么要把自己抛入水中?
赏析:
这首诗是屈原《九歌·河伯》中的一篇。诗人通过描写屈原投汨罗江的情景和对其精神境界的赞颂,表达了对屈子的崇敬与哀悼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诗中“屈平沉湘不足慕”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投江自沉这一举动的不满和批评。他认为屈原自沉并非明智之举,而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诗人认为屈原应当像孔子一样,以道义为重,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而不是选择投江自尽的方式。
接下来的诗句“公无渡河兮公苦渡”,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投江行为的惋惜和痛惜之情。他希望屈原能够放弃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是应该采取更为理智、稳妥的方式。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些观点,而是通过描绘屈原投江时的场景和动作来暗示他的忧虑和不安。
在诗的最后两句中,“其下无底旁无边”形象地描绘了汨罗江水的深邃和广阔,表达了诗人对此景象的高度赞美和敬畏之情。他认为汨罗江虽然深不见底,但却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值得人们去探寻和欣赏。同时,这句诗也暗喻了屈原的人格品质和他所代表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通过描写屈原投江这一历史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敬仰和悼念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慨之情。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语言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