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痛天灾日,丝纶罪己深。
王师曾北伐,胡马尚南侵。
谋国知谁计,和亲岂圣心。
愿闻修实德,听纳谏臣箴。
【注释】:
哀痛天灾日:哀痛国家遭受灾害的日子。
丝纶:皇帝的命令、诏书,也指皇帝的御笔。
罪己深:深刻地自责。
王师曾北伐:曾经有过北伐的军事行动。
胡马尚南侵:匈奴军队向南侵犯。
谋国知谁计:为国家着想,知道谁是能够出谋划策的人。
和亲岂圣心:与匈奴讲和,难道是符合圣明之心吗?
修实德:修养实际德行。
听纳谏臣箴:听取进献忠言的大臣的忠告。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安禄山叛军攻陷长安后,唐玄宗仓皇出逃。诗人此时因受牵连而被迫流放夜郎。这首诗就是诗人在流放途中所作。诗中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及自己被贬谪的感慨之情。
首句“哀痛天灾日”写天灾日,即安禄山发动叛乱的日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唐,不久攻陷东都洛阳。接着便以洛阳为据点,向唐王朝发起了全面进攻。天宝十五年(756)十一月,安禄山率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唐玄宗慌忙逃离长安,仓皇奔蜀。这时,长安城内已是一片混乱,百姓惊恐万状,人心惶惶。
“丝纶”,天子的诏书,也用以代指皇帝。“罪己深”是说皇帝已深深地自责。这里,诗人用“丝纶”一词来指代皇帝的诏书,既表达了自己与皇帝之间的亲近关系,同时也表明了诗人与朝廷之间存在的隔阂。诗人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当时朝内权臣李林甫专权,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颠倒黑白,诬蔑忠良,致使许多正直的官员被贬斥或被杀,而像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被流放夜郎,处境十分凄楚。因此,诗人在写给友人的信中才说:“吾衰竟何归?”
次句“王师曾北伐”,是说曾经有过一次北伐的行动。这句诗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它既承接了首句中的“哀痛”之意,又引出了下面的内容;同时,它也表明了诗人对于时局的关注和忧虑。
第三句“胡马尚南侵”,是说匈奴的军队仍在向南侵犯。这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当时国家的危机四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第四句“谋国知谁计”是说,为国家着想,知道谁是能够出谋划策的人吗?这里的“知谁”二字,既是疑问,又是反诘,表示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担忧和忧虑。
第五句“和亲岂圣心”,是说和亲的做法是否符合圣明之心。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和亲政策的强烈反感,又表现了他希望朝廷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挽救国家危亡的愿望。
第六句“修实德”,意思是要修养实际德行。这里的“德”,是指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诗人在这里强调了品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操守,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七句“听纳谏臣箴”,是说听取和采纳大臣们的忠告。这句诗是诗人对当时政治状况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朝廷的期望所在。他认为,只有通过倾听大臣们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才能使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整首诗通过对天灾日、王师北伐、胡马南侵等历史事件的叙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危机四伏、人民生活困苦的深深忧虑。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朝廷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挽救国家危亡的殷切希望。这首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针对性,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和忧国忧民情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