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异时时见,群情恐惧中。
修攘今日急,反侧向来同。
社稷堪多难,安危系数公。
残生江海去,老作一渔翁。
【注释】
有感六首:即感遇诗,作者自序云“以述万古事,作八体诗”,共六首。其四:第四首。
群情恐惧中:指当时天下百姓对灾异感到恐惧。群情:众人的心意。
修攘:整饬,整治。
反侧:犹言翻覆,反复不定。这里指政局不稳,朝臣不安。
社稷:国家。
数公:称颂有德之人。
残生江海去:指自己年老体衰,辞官退隐于江海之间。
作一渔翁:指归隐江湖,做一个普通渔民。
赏析:
这是诗人有感时事而写下的一首诗,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全诗以忧国忧民之情为主线,通过写国家动荡不安、个人安危难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
首句“灾异时时见”直截了当地揭示了国家的危机。次句“群情恐惧中”则进一步描绘了当时人们的恐惧心情。这种情绪不仅体现在朝廷之上,也弥漫在民间。
第三句“修攘今日急”,则是对国家当前局势的直接评价。这里的“修攘”可以理解为整顿、治理的意思。诗人认为,当前的紧急情况是必须要迅速处理的。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国家治理能力的信心。
第四句“反侧向来同”,则是对前一句的解释和补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尽管目前的情况非常紧迫,但人们的心情却是相反的——他们并不希望国家发生大的变故,只是希望政府能够尽快解决问题。
第五句“社稷堪多难”,则是对国家当前状况的进一步描绘。这里的“社稷”指的是国家,而“多难”则表示国家的困难重重,无法轻易解决。这句话既反映了国家的困境,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担忧。
第六句“安危系数公”,是对国家命运的预测和推测。这里的“公”可以理解为国君,也可以理解为广大人民。诗人认为,国家的命运取决于国君的智慧和决策,也与广大人民的意愿有关。
最后两句“残生江海去,老作一渔翁”,则是对诗人自身的未来进行了描绘。这里的“残生”可以理解为年老体衰,而“江海去”则表示诗人选择隐居江湖,不再过问世事。这既是诗人对自身现状的无奈之举,也是他对于人生的一种态度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