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水日已远,愈觉别恨重。
岁月不可留,又已闻鸣蛩。
故衣馀手泽,见肘未忍缝。
遥知春去后,飞花散无纵。
游魂定何依,马蹄隔千峰。
谁与持麦饭,一洒冢上松。
凭高酹觞酒,聊以写我胸。
彭殇同所归,百岁还相逢。
但留一寸心,不愧三尺封。
【注释】
逝水:流水消逝。愈:更加。别恨重:别后的愁思更浓。鸣蛩(qióng):蟋蟀。故衣:旧衣服。见肘:指因思念而流泪。春去后:春天过去之后,花落了。飞花散无纵:花瓣随风飘散,无法阻止。游魂:灵魂游荡不定。马蹄:马蹄声。麦饭:用麦子做的饭,古代的一种食物。冢上松:坟墓上的松树。酹(lèi)觞(shāng):祭祀时将酒浇在祭器或祭坛上。彭殇(xiáng):彭,大;殇,小。泛指人死,指短命。三尺封:古时候地方官的官服上有三条横线,称为“三公”,这里指官职。
【赏析】
此诗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诗人在江陵送别友人岑参后不久,又从长安出发,再次踏上漫漫旅途。诗人此时心情十分沉重。他想到自己和好友岑参都到了人生暮年,但功名未建,壮志难酬,因此感到惆怅、失落。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首联写诗人远望流水,感叹岁月流逝,感慨与友人分别之久。颈联写睹物伤怀,思念友人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写对友人的祝愿,希望他在异地安享天年。全诗情真意切,语言朴素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是一首优秀的抒情之作。
诗的前两句,诗人遥望流水,感叹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分别之久的感慨。诗人以“逝水”为喻,写出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伤感。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和落寞。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第三句“愈觉别恨重”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离别之苦。这里的“别恨重”既包含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包含了他对分离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仅仅是因为时间的流逝,更是因为他们各自为生活所迫,不能在一起共度时光。
第四句“岁月不可留,又已闻鸣蛩”是对上一句的补充和延伸。这里的“岁月不可留”既是对时间流逝的感叹,也是对他们无法重逢的无奈。而“闻鸣蛩”则是一种典型的景物描写,通过这个景物,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五句“故衣余手泽,见肘未忍缝”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这里的“故衣”指的是他们曾经一起穿的衣服,而“手泽”则是他们曾经共同生活的痕迹。这些痕迹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是仍然能够唤起诗人的记忆和感受。而“未忍缝”则表示诗人对这些记忆的珍惜和怀念。
第六句“遥知春去后,飞花散无纵”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这里的“春去后”既是指季节的变化,也是对他们分离的隐喻。而“飞花散无纵”则描绘了春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无奈。
第七至九句则转入对友人的深情祝福。这里的“游魂定何依?马蹄隔千峰”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意,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深厚。而“谁与持麦饭,一洒冢上松”则是一种典型的典故运用,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祝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死离别的认识和接受。最后一句“凭高酹(lèi)觞酒,聊以写我胸”则是一种豪迈的气概展现,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