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迈被拘留。
稽首垂哀告彼酋。
七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
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辨,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释】
南乡子·洪迈被拘留。
稽首垂哀告彼酋:跪着叩头,哭着请求他酋长。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即双膝跪地,两手相合于胸前,头也俯伏在手背上。垂哀,哭泣。酋,酋长或首领。
七日忍饥犹不耐:七天忍受饥饿还不能忍受。耐,能承受。
苏武争禁十九秋:苏武在匈奴过了十九个寒冬和夏天,坚持守节。禁,指边塞。
厥父既无谋:他的祖父没有谋划,厥,代词,他的。
厥子安能解国忧:他的儿子怎能解除国家的忧患。厥子,他的孙子。
万里归来夸舌辨:千里迢迢回到朝廷夸耀自己的辩才。
村牛:指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的牵牛星(即牛郎)。
好摆头时便摆头:喜欢摆动着头。
赏析:《南乡子》是南宋诗人辛弃疾的组词作品之一。此词写辛弃疾的祖父、父亲和儿子三代人,在南宋与金人的斗争中,都曾遭受屈辱,但最后都能化耻辱为光荣,为国争光。全词以“南乡子”为题,意指作者因抗金而受冤屈。
上片写辛氏三代人的忠贞气节和报国壮志:
起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洪迈,字景舟,号夷白。公元1238年(嘉定十五年)进士,累官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等职。元兵攻陷临安,洪迈投降,出使金朝,为金人所拘。后被释放北归,任中奉直大夫、新喻令、太常博士、秘书郎、著作郎兼权直阁,终集英殿修撰、实录检讨、尚书右丞兼侍读等职。这首词作于宋亡之前不久。
“稽首垂涕告彼酋”,洪迈被俘七个月了,还不死心,仍乞求金人饶恕他一命。“垂涕”,流着眼泪。
这两句是说,洪迈对金人酋长哀求道:“我低头叩头,含泪向你们哭诉,请你们可怜可怜我吧。”
“七日忍饥犹不耐”,洪迈在金人军营里,整整饿七天,还是不能耐受这种饥饿的痛苦。
这两句是说,洪迈在金军营地里,已经饿得七天七夜了,可是还经受不了饥饿的痛苦。
“苏武争禁十九秋”,苏武在匈奴过了十九个寒冬和夏夜,坚守汉节,不肯投降。
这两句是说,苏武在匈奴过了许多年,经历了许多艰难,终于坚守了大汉的尊严,不肯屈服。“争”字用得极为传神;苏武虽然身处异域,但心中总想着祖国的安危,所以不肯屈服。
“厥父既无谋”,洪迈的父亲是个文弱书生,没有什么谋略。“厥”字在这里是连词,相当于“他的”,“厥父”就是他的父亲。
这两句是说,他的父亲没有什么计谋,没有什么作为。
“厥子安能解国忧”,洪迈的儿子也是个文弱书生,没有什么谋略。“厥子”就是他的儿子。
这两句是说,他的儿子也不能解救国家的危难。
下片写祖孙三代人的忠诚和报国之志:
“万里归程夸舌辩”,洪迈被俘七年之后,终于回到了临安。回到京城,他夸耀自己会说话的能力,想通过语言的力量来洗刷自己的冤屈。
这两句是说,洪迈被俘虏以后,经过七年漫长的折磨,终于回到了临安。回到临安以后,他开始夸口说自己会说话,想要以此来为自己洗刷冤屈。
“村牛好摆头”,牛郎和织女每年七月七日都要在天河相会。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的“村牛”指的就是牛郎、织女所住的天河边的牛郎星(即牵牛星)。
这两句是说,牛郎星在七月七日晚上摆动着头,好像在向人们展示牛郎、织女相会的场面。
“好摆头时便摆头”,牛郎星在七月七日晚上的摆动,好像在向人们展示牛郎、织女的相会场面一样。“好摆头”,表示它非常愿意这样做。“便摆头”,表示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管别人怎么认为。“好摆头”和“便摆头”都是形容牛郎星的生动的比喻。
这两句是说,牛郎星在七月七日晚上的摆动,好像在向人们展示它愿意这样做。无论别人怎么想,它都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这就是它的表现。
全词通过对三代人忠贞不屈、英勇斗争的精神描绘,歌颂了他们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矢志报国的高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