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挂云衣,身如布素,应为莫厌清贫。
道无形象,大悟里头真。
憎爱心无有德,俱赞美、归顺良因。
洪禧至,闲看法教,松竹每为邻。
真亲。
全性命,明今达古,混世忘尘。
若依余常善,永免沉沦。
蓬岛仙乡咫尺,蜕形去、现出真神。
碧霄外大罗天上,无缺宝光新。

【注释】

  1. 体挂云衣:身体像挂着云彩的衣服。
  2. 应为莫厌清贫:应该是不厌恶清贫。
  3. 道无形象:道教追求的是一种虚无、超越的物质和精神,它没有具体的实体形象。
  4. 大悟里头真:在深刻的领悟中,达到真正的境界。
  5. 憎爱心无有德:对人世间的憎恨和爱心都没有道德上的瑕疵。
  6. 俱赞美、归顺良因:共同赞美和归顺美好的原因或道理。
  7. 洪禧至,闲看法教:福报来临,闲暇之余欣赏佛法教化。
  8. 松竹每为邻:松树和竹子常常成为邻居。
  9. 真亲:真实亲近。
  10. 全性命:保全自己的生命。
  11. 明今达古:明白现在,通晓古今。
  12. 混世忘尘:“混世”指世俗生活;“忘尘”意为忘却尘世的纷扰和烦恼。
  13. 若依余常善,永免沉沦:如果按照我平常的做法修行善功,就能永远避免沉沦。
  14. 蓬岛仙乡咫尺:蓬莱仙岛就在咫尺之间。
  15. 蜕形去、现出真神:脱去肉身,显现出真正的神灵。
  16. 碧霄外大罗天上,无缺宝光新:在蓝天之上的大罗天,闪耀着永不褪色的美丽光芒。

【赏析】
这首《满庭芳》是一首描写道家修行者的诗歌。诗人表达了对于清贫生活的满足和对道法自然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道家哲学的阐述,展示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和追求。

第一句“体挂云衣,身如布素”,描绘了作者身体轻盈如同云彩一般,衣服简单朴素,不追求物质享受,体现出了一种清贫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方式可能源自于对道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第二句“应为莫厌清贫”,进一步强调了对清贫生活的接受和喜爱,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和感激。这种态度反映了道家哲学中的“无为而治”,即不强求物质享受,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第三句“道无形象,大悟里头真”,则是对道家哲学的高度概括。这里的“道”不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超越物质的精神存在。通过深入的领悟,可以达到真正的精神境界。这表达了道家追求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第四句“憎爱心无有德”,则揭示了对人世间的憎恶和爱心的超然。这种情感的表达,可能是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矛盾和痛苦的反思,以及对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自然、和谐理念的追求。

第五句“俱赞美、归顺良因”,则是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这里的“归顺”意味着顺应自然、遵循道德规范,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这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理念相契合。

第六句“洪禧至,闲看法教”,则表达了对于佛法教化的信仰和尊重。这里的“洪禧”可能是指佛教中的一种吉祥之兆,表示福报的到来。而“闲看法教”则表明了对于佛法的淡然处之的态度,既不过分执着,也不轻视,体现了一种平和、智慧的心态。

最后两句“松竹每为邻”,以及“碧霄外大罗天上,无缺宝光新”,则是对理想生活的描绘。松竹象征着坚韧不拔、长青不衰的品质,与作者追求的精神境界相符。而“碧霄外大罗天上”则是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表达了对于更高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道家修行者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和和谐的人生观。同时,也体现了道家哲学中对于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的追求和实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