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跨马晚方归,偃仰行窝早见几。
馀子祗宜床下卧,诗人顿觉眼中稀。
堂堂白璧埋黄壤,冉冉缁尘染素衣。
得酒便须开口笑,雪畦紫芋胜秋肥。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子野雪后寄和,廷玉却寄廷玉
平明跨马晚方归,偃仰行窝早见几。
馀子祗宜床下卧,诗人顿觉眼中稀。
堂堂白璧埋黄壤,冉冉缁尘染素衣。
得酒便须开口笑,雪畦紫芋胜秋肥。
赏析: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刘克庄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第一句“平明跨马晚方归”,描述了诗人清晨出发,傍晚才返回的情景。这里的“平明”指的是黎明时分,“跨马”则表明了诗人骑马出行,“晚方归”则描绘了诗人归来的时间是在晚上。这句话通过时间的推移,展示了诗人一天的生活轨迹,为后续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偃仰行窝早见几”,描绘了诗人回家后的休息情况。这里的“偃仰”可以理解为放松或者舒展身体的动作,“行窝”则是形容诗人回到家中后的状态,“早见几”则暗示了家中有亲人或朋友在等待。这句话通过描写诗人在家中的休息情况,表达了诗人对家庭的关爱和重视。
第三、四句“馀子祗宜床下卧,诗人顿觉眼中稀”,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家庭氛围以及他对生活的感悟。这里的“馀子”指的是诗人的家人或者其他人,“床下卧”则描绘了他们在家中休息的场景,“眼中稀”则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这句话反映了诗人对家庭的重视以及他对亲情的珍视。
第五、六句“堂堂白璧埋黄壤,冉冉缁尘染素衣”,则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块洁白无瑕的白玉,将其埋在黄土之中,而自己却被世俗污染,如同被缁尘染过的素衣。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俗纷扰的无奈。
最后两句“得酒便须开口笑,雪畦紫芋胜秋肥”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这里的“雪畦紫芋”可以想象成一片雪覆盖的菜地中生长着紫色的芋头,而“胜秋肥”则暗示了这个季节的丰收景象。这句话通过描绘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丰收的喜悦。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一天的生活轨迹,通过对自然、家庭和个人感悟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淡泊名利、热爱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