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白发满头生,肯赋闲情未老成。
自笑冷官租屋住,每因来使出郊迎。
横经空忝先生号,解印仍呼处士名。
惟有溪干隐君子,知予的的愿归耕。
【注释】
子野雪后寄和却寄廷玉——子野,作者友人名。雪后,写景。和,即答诗。却,回绝之意。廷玉,作者的字。
渊明白发满头生,肯赋闲情未老成——渊明(陶潜)好饮酒,善为诗,其诗多表现田园生活,有《归去来辞》等。
自笑冷官租屋住,每因来使出郊迎。
冷官:寒微之官,指作者自己。“每”通“每然”,每每的意思。“来使”:使者。出郊迎:“迎”,动词,迎接,这里指派人到郊外接他。
横经空忝先生号,解印仍呼处士名——横经,读héng jīng,指讲论经书,引申为教授生徒。先生,对人尊称对方的官职或职称。处士,古代指退职家居的人,这里泛指隐逸之士。“解印”:解除了官印。“仍呼”:仍然称呼。“处士名”:处士的称呼。“空忝”,白白地受用。
惟有溪干隐君子,知予的的愿归耕——溪干:溪流干枯了,这里比喻隐居。“的的”:语气词,相当于“的确”。
【赏析】
此诗作于元丰七年(西元一〇八四),时苏轼在杭州任通判,与黄庭坚同僚共事。当时,黄庭坚正以布衣待诏翰林,而苏轼则是一介布衣,两人感情甚笃。黄庭坚有《次韵子瞻赠别二首》云:“我非东观老郎君,君是西湖旧主宾。今日相逢无一事,袖中珍重一封新。”可见二人关系之深。
诗题中的“子野”,乃黄庭坚的字;“却寄廷玉”,则是指黄庭坚的字“廷玉”。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奈。
首句“渊明白发满头生”一句,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诗人通过对这位隐者的形象刻画,展现了其内心的孤独、寂寞以及对世俗纷扰的不屑一顾。这种表达方式,既富有画面感,又充满了诗意。
诗人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肯赋闲情未老成”一句,透露出诗人对于自己年龄的增长感到无奈的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人并未因此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反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这种转变,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也展示了其性格的独特之处。
最后一句“惟有溪干隐君子”,更是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渴望推向了高潮。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更传达了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追求和向往,既是对个人生活的满足,也是对社会责任的一种担当和履行。
此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形象及其内心的情感变化,充分展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