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它描绘了农民在夏季干旱时,如何通过各种方法祈雨的场景,以及他们面对干旱时的无奈与艰辛。

诗句释义:

  • 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这句话描述了作者曾经居住在一个山村,并倾听过村里老人的言语。
  •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这句话反映了农民们对于雨水的渴望,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他们也更愿意祈求雨水而不是晴空。
  •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这句话表明今年夏季的降雨量较大,官员们也试图通过祈雨来帮助庄稼生长。
  •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这句话表达了虽然祈祷得到雨水的喜悦,但农民们仍然需要努力工作,搬运水以灌溉庄稼。
  •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这句话描绘了农民们在酷热中的辛苦劳作,汗水如同浆液一般流淌,皮肤因炎热而变得如同铁板般坚硬。
  •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于即将到来的雨水的恐惧,他们宁愿自己感到凉爽也不想让庄稼受到雨水的侵袭。
  •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希望天气能有所转变的愿望,他们宁愿暴露在阳光下也不希望雨水的到来。
  •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这句话描绘了农民们面临的困境,无论是东边的桥梁还是西边的桥梁,都显得荒芜无济;无论是南边的圩区还是北边的圩区,水面都在泛滥成灾。
  •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这句话表达了农民们对于丰收的期望,即使收获的是已经成熟的作物,也比遭受蝗虫破坏要好得多。

译文:
吴侬曾在山村住,听得村中老人语。
六月祈雨不祈晴,十月祈晴不祈雨。
今年三伏雨水多,官吏祈晴救禾黍。
祈晴得晴虽可喜,农夫车水方劳苦。
汗流如浆面如铁,但要田乾那畏暑。
黑云一片来何忙,心怕雨作身愿凉。
安得长风为吹散,乍可赤体当秋阳。
东桥西桥日荒荒,南圩北圩水茫茫。
中熟下熟亦足饱,尽胜淮头争捕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农民生活困苦和对天灾人祸无可奈何的诗篇。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绘,诗人展现了农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助和艰辛,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