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甬馀三百,湾环护漕沟。
重桥穿宝应,一岸入高邮。
水陆开亭转,烽烟静塞愁。
腰缠无十万,官遣上扬州。

【注释】

①高邮:今属江苏省。

②重桥:多桥。

③宝应:县名,治今江苏宝应县。

④一岸:一条岸边。

⑤烽烟:古代边防上点燃烟火报警,称烽烟。

⑥腰缠无十万:指囊中无钱。

⑦官遣上扬州:官府派他到扬州任官。

【赏析】

《送人游广陵》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诗,诗人在送别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与祝福。这首诗的首句“筑甬馀三百”,写的是水路,即高邮道中的船只往来,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开阔的背景。

第二句“湾环护漕沟”。这一句写出了一条水路,湾环、护漕等词语都描绘出这条水路的险峻。“漕”是指从江南运粮入京的河道,也就是大运河。而“沟”则指护漕河的堤防。这句诗不仅写出了高邮道中的地理环境,还暗含了诗人对友人即将远行,去往繁华的大都市扬州的祝福和期待。

第三四句写的则是陆路。“重桥穿宝应,一岸入高邮。”宝应县位于江苏省扬州市西北部,是扬州下辖的一个县。高邮则是今天的江苏省高邮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这里说的“重桥穿宝应”指的是从宝应县城出发后,经过一座座桥梁来到高邮。“一岸入高邮”则说明友人即将到达高邮,也就是扬州城。这两句诗描绘了友人即将离开家乡前往扬州的路线图。

第五句“水陆开亭转”,这句诗描写的是路途中的景色,也是在为友人送行。“亭”在这里指的是驿站,“转”则指转角。这句诗既写出了沿途风光,也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第六句“烽烟静塞愁”。烽烟,是古代边防烽火台燃起的烟火,用来向远方的人传达警报或信号。这里指战乱之后的平静,但这种平静之下却蕴含着深深的忧虑。因为战争刚刚结束,虽然烽烟已经平息,但却不能代表一切都已恢复平静,人们心中的忧虑依然存在。

最后一句是整首诗的高潮,“腰缠无十万,官遣上扬州”。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囊中没有十万钱,只能送您上扬州去。这里的“腰缠”指的是钱财,“十万”则是指钱数。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处境,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

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既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又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