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介绍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是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创作的一组七绝诗。这首诗组创作于公元1092年(宋哲宗元祐七年)春天,时在黄州。
在这首诗中,苏东坡以清新的笔调描绘了春日里湖上景色,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其中,《夜泛西湖五绝·其一》一诗尤为著名,它生动地表现了苏轼夜泛西湖时所见的美景: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通过“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两个画面,展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时的两种不同美态。同时,诗人还巧妙地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既赞美了西湖的美丽,又表达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也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忆,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之情。诗人用“大江东去”、“浪淘尽”等词句,展现了长江的壮阔与历史的沧桑。而“三国周瑜”则成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引发了人们对英雄豪杰的无限遐想。最后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更是将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无论是《夜泛西湖五绝》、《赤壁怀古》,还是其他的作品,都体现了苏东坡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深思。他的诗歌既有豪放的气概,又有深沉的情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
【注释】 ①和文:即苏轼的弟弟苏辙。文与可:苏轼的字。洋川:今陕西凤翔,苏轼任凤翔通判时所建的园林叫洋州园,又称“和乐堂”或“文杏斋”。③画柱:指用彩绘装饰的柱子。④葛布衣:古代一种用粗葛布制成的短衣。曳行:拖曳着走路。⑤桥下龟鱼:指乌龟、鲤鱼等水中动物。⑥识君:认出了您(指苏轼)。⑦拄杖:手杖。⑧过桥声:过桥的声音。 【赏析】 《洋川园池三十首 湖桥》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组诗作品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 诗句中的“贪看翠盖拥红妆”形容作者被湖边的美景吸引,如同欣赏一位美女的华丽装扮一样,这里的“翠盖”比喻湖水的波光粼粼,而“红妆”则指的是岸边的花草。而“不觉湖边一夜霜”则是说在欣赏美景时,作者忘记了时间,以至于不知不觉中湖边已经覆盖了一层薄霜。 - 卷却天机云锦段,从教匹练写秋光。
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 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 赏析: 首句“雨昏石砚寒云色”,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景色。雨后的石砚显得湿润而寒冷,周围的云彩也因雨气而显得朦胧。这句诗通过对比雨后的自然景观,为读者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清新的氛围。接下来的“风动牙签乱叶声”,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后庭院中的情景。风起时,书架上的牙签被吹得四处飞扬,发出沙沙的声响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苏轼笔下的园池诗境 1. 序言 - 苏轼背景介绍与《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创作缘由 - 诗歌鉴赏重要性及对现代读者意义 2. 第一首诗 - “不嫌冰雪绕池看,谁似诗人巧耐寒。” - 注释与解读 - 意境解析 3. 第二首诗 - “记取羲之洗砚处,碧琉璃下黑蛟蟠。” - 注释与解读 - 意象描绘及其文化意涵 4. 第三首诗 -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晚节先生道转孤,岁寒惟有竹相娱。 粗才杜牧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注释:【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晚节先生道转孤,岁寒惟有竹相娱。粗才杜牧真堪笑,唤作军中十万夫。 译文:年老的先生道行高远,独居生活却倍感孤独,只有竹子相伴。粗俗的才华让人嘲笑,竟然被当成了十万军队中的一员。赏析:这首诗以湖桥为背景,通过描述晚节先生的生活状态和对粗俗才华的评价
下面是对《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逐句的详细释义: 1. 雨折霜乾不耐秋,白花黄叶使人愁: - 雨折霜乾不耐秋:“雨”和“霜”指的是天气,“不耐秋”表明植物不适应秋天的天气,这里的植物可能是指园中的花或草。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落叶的时节,所以诗人用“不耐秋”来形容植物的状态,表达了一种对秋天到来的敏感和不安。 - 白花黄叶使人愁:“白花”和“黄叶”都是秋天的典型特征,它们代表着衰败和凋零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秋风归南浦,蟪蛄鸣霜落;卧雨幽花思无限,抱丛寒蝶情难抒 秋气已深,南浦之畔,蟪蛄鸣声中,霜叶飘落,湖面水波清澄。卧于雨幕之中,思绪万千,幽兰般的花朵在雨中绽放,承载着无尽的思念;而那栖息在花丛中的寒蝶,似乎也感受到了主人的深情,展翅欲飞,却难掩其内心的哀愁。此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又深沉的自然画面,通过对秋天、雨水、花朵和蝴蝶的描写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释义这首诗: ``` 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 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望云人。 ``` 1. 诗句解析: - "阴晴朝暮几回新":描述的是日出至日落间天气的变化,呈现出新的景象。 - "已向虚空付此身":暗示着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或存在投射到外界环境之中。 - "出本无心归亦好":表达了无论是否有意归去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苏轼诗意赏析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美诗篇。本诗通过描绘洋川园池的自然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以下是这首诗的详细解读: 诗的第一句“漾水东流旧见经”描述了湖水的流动和古老的痕迹。这一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历史的积淀,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接着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蛾眉。 只从昨夜十分满,渐觉冰轮出海迟。 注释:苏轼在诗中赞美了友人文与可的高雅情趣,他们共同欣赏着美丽的月景,直到湖上的月亮被云遮掩。 赏析:此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1082年)春与文同(字与可)同游西湖后所作的《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一首。全诗描绘了诗人与文同一起赏月、谈笑风生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描述展现了二人深厚的情谊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苏轼〕 〔宋〕 这首诗由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以及对文人雅趣生活的向往。全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此间真趣岂容谈”,这句诗传达出作者对于这种自然之美的赞叹之情。他感叹这种真实的乐趣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亲自体验才能感受到其魅力。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诗句原文: 闻道池亭胜两川,应须烂醉答云烟。 劝君多拣长腰米,消破亭中万斛泉。 注释解析: - 闻道池亭胜两川:听闻这个池塘的亭子胜过了两个地方,即指这个池塘亭子的美丽超过了他处。 - 应须烂醉答云烟:应当尽情的饮酒来回应那云烟般飘渺的美意。 - 劝君多拣长腰米:劝你多吃一些像长腰一样丰满的米饭,这里用“腰”形容米饭圆润饱满。 - 消破亭中万斛泉:消耗完这个亭子里的泉水。 赏析:
诗句解析与赏析 原文 纵横忧患满人间,颇怪先生日日闲。 - 解释: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并表达了对文与可(文同的字)这种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生活态度的惊讶。 - 关键词注释: “纵横”:形容世间纷争不断;“忧患”:指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闲”:指文同过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颇怪”:表示对文与可的生活方式感到意外和惊奇。 昨夜清风眠北牖,朝来爽气在西山。 -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苏轼笔下自然之美,诗意生活之选 1. 诗句释义 - 解箨新篁不自持:指新长出的竹笋虽已脱去外皮,却仍无法独立支撑自己。 - 婵娟已有岁寒姿:形容竹子在寒冷中展现出的美丽姿态。 - 要看凛凛霜前意:意指要欣赏竹子在严冬风霜中的坚韧和傲骨。 - 须待秋风粉落时:意味着只有在秋风吹过,竹叶上的白粉飘落时,才能真正感受到竹子的美。 2. 译文解读 -
这首诗的标题是《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作者是宋代的文学家苏轼。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释: 1. 殷勤稽首维摩诘:这里的“殷勤”意味着恭敬而热切,“稽首”则是一种传统的礼节动作,表示敬意;“维摩诘”指的是唐代高僧维摩诘,这里可能是指文中提到的某个人物或是诗人自指。整句的意思是诗人非常尊敬并热切地向某人致敬。 2. 敢问如何是法门:这里的“法门”通常指修行或学习的方法或途径
湖桥下,佳人绣衣轻摇, 晚香消歇,无处寻觅芳踪。 花已飘零露已晞,空有桥声, 见证过君杖影。 注释:这首诗的标题是“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这首诗描绘了湖桥下的美丽景色和动人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慨。在诗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美好世界。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人生无常和美好时光易逝的感慨。 赏析
注释:水轩花榭,两争妍,形容湖中的亭台花榭在水边争艳斗丽的景象。秋月春风,各自偏,描绘了秋天的月亮和春天的风各有所长的特点。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只有这个亭子没有其他东西,可以静静地观察周围的景色。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湖中园池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之情。诗中通过对水轩花榭、秋月春风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湖中园池的美丽与生机。同时
注释:决去湖波尚有情,却随初日动檐楹。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 赏析:此诗是苏轼对友人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的和作。文与可的《洋川园池三十首》,是一组描写园中景致的七言绝句,苏轼对此十分欣赏,曾作《洋州园池》十首。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二首。“决去”二句,写湖面波光粼粼,犹如有情有意;“溪光”二句,以“古今”、“无人”为对比,指出自古以来没有哪位画家能够把这种自然美景描绘出来;“凭仗”一句
【注释】 和文:作者的朋友,字与可。洋川:在今四川眉山市东。亭前野路:指桥下的溪水旁的小路。 忽:猛然。悟:领会,理解。过溪:涉水过溪。一笑:笑语,嬉笑。翠衣:浅绿的衣裳。 【赏析】 这是一首写景诗。首句“身轻步稳去忘归”,点出作诗的地点是作者的友人与可的洋川园池,次句“四柱亭前野路微”是具体描写。三、四两句“忽悟过溪还一笑,水禽惊落翠毛衣”是全篇之眼。它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诗人忽有所悟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作品。以下是该诗的逐句释义: 1. 烟红露绿晓风香:描绘了早晨时分,烟雾缭绕、露珠闪烁、绿叶葱郁的景象,伴随着清晨的微风,散发出清新的香气。这一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而愉悦的感受。 2. 燕舞莺啼春日长:燕子在天空中自由翱翔,黄莺在枝头欢快地歌唱,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诗句解读: 翻译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赞美其朋友文与可洋川园池的作品。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园池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中“朱栏画柱照湖明”形容了湖边栏杆上绘有精美图案的柱子,它们在阳光照射下显得格外明亮,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白葛乌纱曳履行”则描绘了文与可洋穿着白色葛布和黑色纱衣的形象
日日移床趁下风,清香不断思何穷。 若为化作龟千岁,巢向田田乱叶中。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日日移床趁下风”:每日都调整床的位置以利用凉爽的风来增加舒适感。 2. “清香不断思何穷”:花园中的香气持续不断,使诗人的思绪也似乎没有尽头。 3. “若为化作龟千岁”:如果可以变成一只乌龟,能活上千年,那么将如何享受这漫长的岁月? 4. “巢向田田乱叶中”:想象乌龟选择在杂乱无序的树叶中筑巢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朱栏画柱映湖光,乌纱白葛行其间。 晚鱼无数静水畔,拄杖过桥闻声来。 译文: 朱红色的栏杆、画着彩绘的柱子在湖面上投下明亮的倒影,白色葛布制成的黑色乌纱随风摇曳。我在桥上行走,乌龟和鱼儿在黄昏时分聚集在湖边,仿佛无数珍珠落在湖水中,发出轻微的闪光。当我走过这座桥时,我听到了你拄着手杖过桥的声音,这声音在宁静的水面上回响。 注释: - 朱栏画柱
以下是对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逐句解读: 1. 诗句原文: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译文: 朱红色的栏杆和柱子在湖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白色的葛布和黑色的纱衣随同步履轻轻摆动。 2. 注释解释: - 朱栏画柱:指用红色油漆装饰的栏杆和柱子。 - 照湖明:形容湖水被栏杆和柱子的倒影映照得更加明亮。 - 白葛乌纱:指穿着白色葛布衣服和黑色纱衣。 - 曳履行
【注释】洋川:地名,今江西南昌市。 溶溶:水波荡漾的样子。 晴港、春晖:春天的景色和阳光。 芦笋生时:指芦芽出土时节。 柳絮飞:形容柳絮飘飞。 江南风物:指江南地区的风物。 还有:表示询问的语气词。 否: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赏析:这首诗是苏轼对好友文与可的怀念之作。诗中描绘了春天里湖边景色,表达了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描写湖光山色,次句写春日里湖边的美景,后两句则是对文与可的思念之情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 少年辛勤耕耘,青山环绕故居。 老矣华堂无趣,野人庐下寻真趣 【注释】 1. 和文与可: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 2. 洋川园池:文同的园林。 3. 锄头:古代农具,用于耕作。 4. 青山:指围绕的群山。 5. 故居:指文同的老宅。 6. 华堂:华丽的厅堂,此处比喻文同的园林。 7. 无趣:没有趣味。 8. 野人庐:隐士的住所。 9. 时到:不时前往。 10. 湖桥
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 此句出自苏轼为文与可所作《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及对他们共同经历的珍贵时光的珍视。以下是对该诗歌的详细解析: - 诗句翻译: - 寄语庵前抱节君,与君到处合相亲。 - 这句诗的意思是通过问候的方式向朋友传达心意,表达希望无论走到哪里都能保持亲密的关系。 - 写真虽是文夫子,我亦真堂作记人。 - 虽然文子(指文与可)拍摄了照片
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作中,《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金橙径》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诗句释义: - 金橙纵复里人知:“金橙”,即金柑,一种柑橘类水果,色泽金黄。“纵复”,可能意味着无论怎样或无论如何。“里人知”指的是当地居民都知晓。 - 不见鲈鱼价自低:鲈鱼是江南地区常见的一种鱼类,以鲈鱼肉嫩味美著称。“价自低”表示如果没有鲈鱼
不种夭桃与绿杨,使君应欲候农桑。 春畦雨过罗纨腻,夏垄风来饼饵香。 注释: 1. “不种夭桃与绿杨”:这里指的是不要种植那些娇艳的桃花和绿叶的杨柳,因为作者认为这不符合农桑生活的要求,也不利于农田的耕作。夭,指娇嫩、艳丽; 2. “使君应欲候农桑”:这里的“使君”是指地方长官,他应该想要等待春天播种和收割农桑之事。候,等待; 3. “春畦雨过罗纨腻”:春天的田地在雨水过后显得非常湿润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诗句如下: 朱栏画柱照湖明,白葛乌纱曳履行。 桥下龟鱼晚无数,识君拄杖过桥声。 接下来进行翻译: 朱红栏杆、雕刻精美的柱子映照着湖面,显得格外明亮,白葛布和乌纱帽随风摆动,行色匆匆。 桥下的龟鱼在傍晚时分数量众多,仿佛是它们在欢迎我这位老朋友的到来。 对关键词的解释和赏析: “朱栏画柱”形容园池边的亭子装饰华丽,色彩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