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怀人诗

三年秉节辉英簜,万里持戈老玉门。
太息韩江流水去,近来心事共谁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怀人诗》是清末诗人黄遵宪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对故国、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面将详细介绍《岁暮怀人诗》:

  1. 作者简介
  • 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东海公,别号布袋和尚,清代广东嘉应人。光绪二年举人,历任使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等职。在戊戌变法期间担任湖南按察使,协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后因政变罢归故里,晚年致力于诗歌创作与文学研究,自定诗集《人境庐诗草》,并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作品。
  1. 诗歌内容
  • 《岁暮怀人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写道:“三年秉节辉英簜,万里持戈老玉门。”这句话描绘了诗人在外任职时为国家效力的场景,同时透露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
  • “太息韩江流水去,近来心事共谁论?”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感慨以及对于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无奈心情。韩江,即韩江,是广东省境内的一条重要河流,诗人用其来象征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1. 主题解析
  • 《岁暮怀人诗》的主题是对亲情和故乡的深深怀念。诗人通过描写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他对故国的深情以及对亲人的思念。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孤独感,更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的体现。
  • 此诗也体现了黄遵宪的爱国情怀。他在作品中多次提到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祖国未来的担忧。这种情感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

《岁暮怀人诗》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幅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的画卷。它展示了黄遵宪作为一位爱国者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反映了清末社会的复杂性和动荡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黄遵宪的诗歌艺术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进一步认识到诗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传达情感和观念方面的独特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