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凤姐儿自贾琏送黛玉往扬州去后,心中实在无趣,每到晚间,不过和平儿说笑一回,就胡乱睡了。
这日夜间,正和平儿灯下拥炉倦绣,早命浓薰绣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该到何处,不知不觉已交三鼓。平儿已睡熟了。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子,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
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的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诸事都妥,只有两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则后日可保永全了。”
凤姐便问何事。秦氏道:“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若目今以为荣华不绝,不思后日,终非长策。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要知道,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万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
红楼梦 · 第十三回 · 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通过描述秦可卿的不幸死亡和王熙凤在处理宁国府事务中的角色,展现了贾府内部的复杂关系以及人物形象。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还展示了曹雪芹卓越的艺术成就。下面将详细介绍文学作品:
- 事件背景
- 秦可卿去世:秦可卿是宁国府的通称,她是贾母的侄孙女,与贾家有着深厚的家族关系。她的去世对于贾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也意味着贾珍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家庭成员。
- 王熙凤的角色:王熙凤是贾琏的妻子,也是贾府的重要人物。她在秦可卿去世后担任宁国府的媳妇子,主要承担了协助管理宁国府的职责。
- 事件影响
- 贾家的动荡:秦可卿的去世引发了贾府内部的一系列动荡,尤其是王熙凤的管理不善可能加剧了贾家的内斗,这对整个小说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 人物性格的展现:王熙凤在处理宁国府事务时显示出的决断力和手腕,使她成为了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体现了曹雪芹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 社会意义
- 家族兴衰的象征:秦可卿的去世不仅是一个个体的悲剧,也是贾家由盛转衰的一个缩影。这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家族兴衰更迭的自然规律。
- 权力斗争的映射:王熙凤在小说中的权力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她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宁国府的内部管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斗争。
- 文学价值
- 人物塑造:通过这一事件,曹雪芹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秦可卿、王熙凤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使得整部小说的人物群像生动而具有说服力。
- 情节设计:第十三回的情节紧凑,通过一系列事件的展开,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扣人心弦。
《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人性的复杂性。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详细描写,曹雪芹成功地展示了一个时代的风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