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子平听得天崩地塌价一声,脚下震震摇动,吓得魂不附体,怕是山倒下来。黄龙子在身后说道:“不怕的,这是山上的冻雪被泉水漱空了,滚下一大块来,夹冰夹雪,所以有这大的声音。”说着,又朝向北一转,便是一个洞门.这洞不过有两间房大,朝外半截窗台,上面安着窗户;其余三页俱斩平雪白,顶是圆的,像城门洞的样子。洞里陈设甚简,有几张树根的坐具,却是七大八小的不匀,又都是磨得绢光。几案也全是古藤天生的,不方不圆,随势制成。东壁横了一张枯搓独睡榻子,设着衾枕。榻旁放了两三个黄竹箱子,想必是盛衣服什物的了。洞内并无灯烛,北墙上嵌了两个滴圆夜明珠,有巴斗大小,光色发红,不甚光亮。地下铺着地毯,甚厚软,微觉有声。榻北立了一个曲尺形书架,放了许多书,都是草订,不曾切过书头的。双夜明珠中间挂了几件乐器,有两张瑟,两张琴,是认得的;还有些不认得的。
玙姑到得洞里,将烛台吹息,放在窗户台上。方才坐下,只听外面“唔唔”价七八声,接连又许多声,窗纸却不震动。子平说道:“这山里怎样这么多的虎?”玙姑笑道:“乡里人进城,样样不识得,被人家笑话;你城里人下乡,却也是样样不识得,恐怕也有人笑你。”子平道:“你听,外面‘唔唔’价叫的,不是虎吗?”玙姑说:“这是狼嗥,虎那有这么多呢?虎的声音长,狼的声音短,所以虎名为‘啸’,狼名为‘嗥’。古人下字眼都是有斟酌的。”
黄龙子移了两张小长几,摘下一张琴,一张瑟来。玙姑也移了三张凳子,让子平坐了一张。彼此调了一调弦,同黄龙各坐了一张凳子。弦己调好,玙姑与黄龙商酌了两句,就弹起来了,初起不过轻挑漫剔,声响悠柔。一段以后,散泛相错,其声清脆,两段以后,吟揉渐多。那瑟之勾挑,夹缝中与琴之绰注相应,粗听若弹琴鼓瑟,各自为调,细听则如珠鸟一双,此唱彼和,问来答往。四五段以后,吟揉渐少,杂以批拂、苍苍凉凉,磊磊落落,下指甚重,声韵繁兴。六七八段,间以曼衍,愈转愈清,其调愈逸。
子平本会弹十几
老残游记 · 第十回 ·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老残游记》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出自文学作品《老残游记》,其内容涉及对当时吏治的黑暗和清官形象的批判。下面将对该章节的内容进行介绍:
- 文学背景与主题
- 社会背景:《老残游记》创作于清朝末年,当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变革,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作者刘鹗通过书中对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矛盾。
- 主题探讨:《老残游记》不仅是一部描写人物的小说,更是一部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反思的作品。在第十回中,作者通过对天崩地塌的声音描写,象征性地表达了对社会动荡和不安的恐惧和忧虑。
- 文学手法与表达
- 比喻与象征:刘鹗在第十回中使用了“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这样的生动比喻,用以形容某种神秘而强大的力量。这种比喻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艺术效果,也加深了作品的主题内涵。
- 情景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雷声和地震,小说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充满张力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中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
- 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
- 主要人物:在第十回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主人公老残的形象,但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刻画和对话,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以及人性的各种面貌。
- 情节推进:这一回主要围绕老残的经历展开,通过一系列事件的描述,展现了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和内心的感慨。这些事件不仅是对现实的反映,也是作者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
《老残游记》第十回“骊龙双珠光照琴瑟,犀牛一角声叶箜篌”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不仅通过丰富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还通过艺术的形式表达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憧憬。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的人来说,这一章节提供了宝贵的阅读材料和思考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