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又问:“这地毯是什么做的呢?”答:“俗名叫做‘蓑草’。因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将这蓑草半枯时,采来晾干,劈成细丝,和麻织成的。这就是玙姑的手工。山地多潮湿,所以先用云母铺了,再加上这蓑毯,人就不受病了。这壁上也是云母粉和着红色胶泥涂的,既御潮湿,又避寒气,却比你们所用的石灰好得多呢。”

子平又看,壁上悬着一物,像似弹棉花的弓,却安了无数的弦,知道必是乐器,就问:“叫甚名字?”黄龙子道:“名叫‘箜篌’。”用手拨拨,也不甚响,说道:“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黄龙子道:“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走至窗前,朝外一看月光,说:“此刻不过亥正,恐怕桑家姊妹还没有睡呢,去请一请看。”遂向玙姑道:“申公要听箜篌,不知桑家阿扈能来不能?”玙姑道:“苍头送茶来,我叫他去问声看。”于是又各坐下。苍头捧了一个小红泥炉子,外一个水瓶子,一个小茶壶,几个小茶杯,安置在矮脚几上。玙姑说:“你到桑家,问扈姑、胜姑能来不能?”苍头诺声去了。

翻译:
黄龙子(子平)问玙姑地毯的制作方法。玙姑回答:“俗名叫做‘蓑草’。因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将这蓑草半枯时,采来晾干,劈成细丝,和麻织成的。这就是玙姑的手工。” 接着,玙姑提到墙上有类似弹棉花的弓,安了无数的弦,知道是乐器,就问:“叫甚名字?”黄龙子说:“名叫‘箜篌’。”用手拨拨,也不甚响,说:“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黄龙子道:“单弹没有什么意味。我看时候何如,再请一个客来,就行了。”于是走至窗前,朝外一看月光,说:“此刻不过亥正,恐怕桑家姊妹还没有睡呢,去请一请看。”遂向玙姑道:“申公要听箜篌,不知桑家阿扈能来不能?”玙姑道:“苍头送茶来,我叫他去问声看。”于是又各坐下。苍头捧了一个小红泥炉子,外一个水瓶子,一个小茶壶,几个小茶杯,安置在矮脚几上。玙姑说:“你到桑家,问扈姑、胜姑能来不能?”苍头诺声去了。

注释:

  • “老残游记”:这是作者的名字,也指这部作品。
  • “第十回”:指的是小说的一部分章节。
  •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比喻两位才艺出众的伴侣。
  •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形容音乐声音洪亮且悠扬。
  • “子平”:可能是小说中的人物名称,也可能是作者自指。
  • “玙姑”:小说中的人物,此处为玙姑的名字。
  • “云母”:一种矿物质,用于装饰壁面。
  • “红色胶泥”:一种用于涂抹墙壁的材料,用以防水和保暖。
  • “弹棉花的弓”:一种玩具弓箭。
  • “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此处特指其名字而非乐器本身。
  • “申公”:这里指子平。
  • “桑家阿扈”:可能是指桑家的女仆或仆人。
  • “苍头”:古代对奴仆的称呼。

赏析:
本文是《老残游记》中的第十回内容,通过描述玙姑制作的蓑草地毯和壁上的箜篌,展现了主人公子平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人物之间的互动,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这种对话形式也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物品和材料,如云母、红色胶泥和箜篌,这些细节描写增加了文本的文化氛围和深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