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娃宫伴千年寺,水阔云多客到稀。
闻说春来更惆怅,百花深处一僧归。
灵岩寺
介绍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范仲淹的代表作品之一。
《苏州十咏其六·灵岩寺》是一首采用古今对比手法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让读者思绪飘飞到吴王馆娃宫旧址的昔日辉煌,更通过描写如今平静安详的景象来表达历史的沧桑和变迁。这种对比使得历史显得更加鲜明,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一切看似平静却暗含着深刻的历史冲击。
相关推荐
【注释】 馆娃宫: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的宫殿,在江苏苏州。 惆怅:忧愁、伤感。 【赏析】 这首诗写春天里灵岩寺的景象以及诗人的感受。首句写灵岩古寺历史悠久,与馆娃宫为邻,风景优美。次句写春水浩渺,云雾缭绕,游客稀少,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第三句以反诘的手法,写诗人听到春天到来的消息感到更加感伤,因为百花盛开,景色美好而自己独处一隅。最后一句写诗人独自归寺
注释: 灵岩寺:灵山寺。灵山,在今江苏常州西南的天宁寺附近,因山顶有石如佛像而得名。南朝梁武帝时,曾建“栖玄寺”,唐代改名为“灵山寺”,是当时江南佛教的中心之一。 碧峰顶上开禅坐,纵目聊穷宇宙间。碧峰:绿树丛中的青峰。禅坐:佛教徒打坐修行。聊(láo)穷:指略加体会。 白日才离东海底,清光先照户窗间:白日才离开东海的海底,清光先照射到窗户里面来。白日:太阳。东海:即东海。这里泛指大地。清光
【注释】 1. 天柱峰:在浙江省杭州市灵隐寺旁。相传此山为黄帝所乘之车,故名“天柱”。2. 太清:指太微垣。3. 端足擅高名:端足擅,谓端居其上。擅,通“禅”,静居、安居之意。4. 奴仆:比喻凡夫俗子。5. 弟兄(qìng jīng):兄弟。这里比喻山峰与山峰之间相连接。 6. 樵径:指砍柴的小路。7. 风暖尽猿声:指春风和煦时,山谷里回荡着一片猿啼声。8. 动情:指动了游兴。 【赏析】
灵岩寺 先望岩端金碧明,久穿葱茜踏峥嵘。 山疑图画曾经见,地喜生平所未行。 随处石泉春渴解,上方云屋夜寒生。 主人着意开佳境,无负千年四绝名。 注释: 1. 先望岩端金碧明:首先看到的是灵岩寺的岩石顶端金光闪闪、色彩斑斓。 2. 久穿葱茜踏峥嵘:长时间走过葱翠和深红相间的山路,攀登到了山巅。 3. 山疑图画曾经见:这座山如同一幅画,让人怀疑它是否曾经被绘制过。 4. 地喜生平所未行
【注释】 灵岩寺:泰山的灵岩寺。 方山屹相对:泰山与方山相对峙,屹立不倒。 巨鳌趾、神斧快:传说中大龟的脚和斧头快如闪电。 齐与鲁:指春秋时的齐国(今山东)和鲁国(今山东曲阜附近)。 阳坡青磝磝,阴崖白硙硙:山上的斜坡是青色的,山下的崖壁是白色的。 众峰如环城:群山像环绕的城墙一样排列着。 一径入灵岩,十里行竽籁:有一条路通向灵岩寺,十里路可以听到竽瑟音乐的声音。 石梁纳高派:石桥横跨高涧。
以下是对灵岩寺的逐句释义及相应的赏析。这首诗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了灵岩寺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同时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 1. 诗句释义与赏析:首句“千峰秀出青莲宇”,描绘了灵岩寺周围的群山,其中青莲宇是灵岩寺的一部分,形象地展现了寺庙的宏伟与秀丽。次句“下界神龙走风雨”,意味着在自然之中,有如神龙般的力量在风雨中穿梭,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威严。第三句“帝遣灵鳌戴此峰”
注释:我想在山林中寻找制作砚台的石材,是谁把奇石半埋于岩中?我的胸中自有涵空阁,好借君王避暑来。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山景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首句“我欲搜林觅砚材”,诗人想要在山林中寻找制砚的石材,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和追求。第二句“谁将奇石半岩栽”,这句诗暗示了作者对这种自然奇石的喜爱,仿佛是有人在半岩中栽下这些奇石一样,给人一种神奇而美好的感觉
【注释】 屧(é)廊:走廊。馆娃宫: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行宫。屧,同“屐”,古代穿鞋用的木底。 照水荒台草自青:照水的荒台草色青青。 几树芙蓉开水阁:几棵莲花盛开在开敞的水阁里。 雨馀西子醉初醒:雨后西施醉酒初醒。 【赏析】 此诗是写灵岩寺的景致。诗人由“屧廊犹记馆娃名”起笔,点出了灵岩寺的位置,以及自己曾经游历过这个地方,并曾在那里留有印象。接着又从“照水荒台草自青”写起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灵岩寺 - 灵岩寺是一座著名的寺庙,位于某个地方,可能是诗人的家乡或他曾到访的地方。 2. 因访灵岩寺 - 由于对灵岩寺的兴趣,诗人特地前去访问。"因"表示目的性,"访"是动词,表示去参观、游览或寻求知识。 3. 羊肠山径遥 - 山路弯曲像羊肠,意味着山路崎岖不平,非常难以行走。"山径"指山路,"遥"表示遥远、漫长。 4. 云峰攒玉笋 - 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灵岩寺 闲上香台望下方,渔村樵坞尽苍苍。 倾城人远苔生径,归寺僧稀叶满廊。 云散池边留塔影,雨来阁外失湖光。 废兴皆幻何须问,独自吟诗送夕阳。 注释: 1. 闲上香台望下方:悠闲地登上香台,眺望远方的下方。 2. 渔村樵坞尽苍苍:渔村和樵坞都被苍翠的树木覆盖。 3. 倾城人远苔生径:因为人们远离这里,长满了苔藓的小路显得更加幽静。 4. 归寺僧稀叶满廊:寺庙的僧人稀少,树叶满布在走廊上。
注释:在灵岩山的寺院中,我听到了回廊中响起的脚步声。但寻找过去的痕迹,却发现都不复存在。太阳已经落山,寺中的钟声孤零零地响起,白云飘荡在岩下,僧人回到了他的寺庙。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寺庙生活的诗歌。诗中通过对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禅意
注释: 灵岩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削壁回峦翠且重,削壁是指山崖陡峭,回峦是指山峰连绵。寺门云雾昼蒙蒙,寺门在云雾中若隐若现,白天也看不清。银河暗注苍龙水,银河暗流如同苍龙的血液流淌,这是对诗句“银河”的具体化描述。玉女高栖白雁峰,玉女指的是仙女,白雁峰则是白色的大雁栖息的地方,这里形容山峰如仙女一般美丽。僧住寒岩殊寂莫,僧人居住在寒冷的岩石上,寂静无声,无人打扰。客游春日倍从容
【注释】 灵岩寺:位于苏州市西南灵岩山麓,始建于东晋。 采香无径草茸茸:指灵岩寺四周是茂密的竹林。 响屧廊头语候虫:在寺庙廊下听到蝉鸣的声音。 梵王龙象地:指的是佛祖讲经布道的地方。 馆娃宫:相传为春秋吴王夫差所建。 译文及赏析: 灵岩山的灵岩寺,四周长满了茂密的竹林,没有可以采香的小路,只有踏着厚厚的草丛才能找到。 我走在响屧廊下,听着蝉鸣声,仿佛听到了梵王龙象讲经布道的声音。
灵岩寺 多少登山梦,乘春始扣关。 引泉双鹤舞,觅果一猿还。 著寺山偏好,逢僧致自闲。 归舆仍缓步,岩外即尘寰。 注释: 灵岩寺:指位于浙江省绍兴市的灵岩寺。 登:登山,攀登。 春:春天。 扣关:敲着门。 引泉:泉水流淌的声音。 双鹤舞:两只白鹤在泉水旁翩翩起舞。 一猿还:一只猴子从树上跳下来。 著:住。 山偏好:更喜欢山。 逢僧:遇到僧人。 致自闲:与僧人交流,得到宁静。 归舆:回家的车。 缓步
【诗句解释】 灵岩寺:这是作者游览灵岩寺时写的诗。灵岩寺,位于苏州城西北,是吴王夫差的宫殿遗址,后来改建成寺庙。馆娃宫变作禅扉:馆娃宫原为夫差所建,后改为佛教寺院,故称“禅扉”。当日吴王迹已非:昔日的吴王遗迹已经不复存在了。松坞尚存麋鹿在:松林里的小山坞里还留有麋鹿。草坡空有鹧鸪飞:草坡上只有鹧鸪在飞翔。砚山夜静钟千杵:砚山上夜晚静悄悄的,只有一千个铜钟在回荡。泽水秋深碧四围
【注】1. 贝叶:梵语的简称,是佛教徒诵经时用的写本。2. 天花:佛教中称佛光为天花。3. 绳床:指僧人坐的竹制卧具。 灵岩寺 翠微临震泽,云路背金阊。 贝叶消前劫,天花散上方。 一刻繁华地,千秋水月乡。 山僧语兴废,风雨对绳床。 译文: 翠微映照在震泽之上,云路遥隔了金阊之地。 贝叶经书驱散了前世的尘缘,天花佛光洒满上方的法界。 瞬间繁华落尽,千秋水月依然如故。 山中的僧人讲述着兴亡更迭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灵岩寺 天畔灵岩已昔闻,石桥花雨正纷纭。 枫林乱掩浮图出,黛色遥从泰岳分。 古殿横阑迷赤箭,秋泉带叶下青云。 伊蒲会罢僧厨饭,倚杖看碑到日曛。 注释: 1. 天畔灵岩已昔闻:天边的灵岩寺已经听说了。 2. 石桥花雨正纷纭:石桥上的花雨正在纷纷扬扬地落下。 3. 枫林乱掩浮图出:枫林中的寺庙被树木遮蔽,显得有些凌乱。 4. 黛色遥从泰岳分:远处的泰山被黛色的山峰所分隔。 5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第一句:“云外笙簧拥碧霞,游人争看铁袈裟。” - 注释:“云外”,指寺庙位于云端之上。“笙簧”是古代管乐器,常用以演奏美妙的音乐。“碧霞”,形容云雾缭绕中天空的美景。“铁袈裟”是一种佛教中的法衣,常在重要仪式中使用。这里可能指僧人穿着特别的服装,吸引众多游客的目光。 - 译文:(站在寺庙之外)云外的笙簧声伴随着美丽的白云,吸引了众多争先恐后地欣赏那件独特的铁袈裟。 2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第1句: - 方山亦有灵岩寺:在方山也有一座灵岩寺。 - 吴下灵岩不独灵:吴地(今江苏一带)的灵岩寺并不只是灵岩寺那么简单。 第2句: - 立字安名由个个:寺庙的名字都是根据每个个体的情况来命名的。 - 今来古往镇亭亭: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这座寺庙总是显得庄严而庄重。 第3句: - 砌瓴塔尚干云矗:砌成的瓴石塔高耸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