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
【戒目食】 何谓目食?目食者,贪多之谓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盘叠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写字,多则必有败笔;名人作诗,烦则必有累句。极名厨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过四五味耳,尚难拿准,况拉杂横陈乎?就使帮助多人,亦各有意见,全无纪律,愈多愈坏。余尝过一商家,上菜三撤席,点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将至四十余种。主人自觉欣欣得意,而我散席还家,仍煮粥充饥。可想见其席之丰而不洁矣
《随园食单》 美食与器具之智慧,上菜与时节之艺术 1. 器具使用 - 古代饮食文化重视器皿选择 - 宣、成、嘉、万窑器价格不菲 - 宜碗、盘、大、小搭配提升用餐美感 2. 上菜顺序 - 盐者宜先 - 淡者宜后 - 浓者宜先 - 无汤者宜先 3. 季节变换 - 夏日食材处理需考虑温度 - 冬季食材烹饪时间应适度延后 - 不同季节食物特性和适宜性 4. 食材搭配 - 辛辣提神适合度客 -
让我们逐句翻译这首诗。 【本分须知】满洲菜多烧煮,汉人菜多羹汤,童而习之,故擅长也。汉请满人,满请汉人,各用所长之菜,转觉人口新鲜,不失邯郸故步。今人忘其本分,而要格外讨好。汉请满人用满菜,满请汉人用汉菜,反致依样葫芦,有名无实,画虎不成反类犬矣。秀才下场,专作自己文字,务极其工,自有遇合。若逢一宗师而摹仿之,逢一主考而摹仿之,则掇皮元真,终身不中矣。 逐句解释和翻译: 1.
【随园食单·须知单】 选用之法,小炒肉用后臀,做肉圆用前夹心,煨肉用硬短勒。炒鱼片用青鱼、季鱼,做鱼松用鯶鱼,鲤鱼。蒸鸡用雏鸡,煨鸡用骟鸡,取鸡汁用老鸡;鸡用雌才嫩,鸭用雄才肥;药菜用头,芹韭用根;皆一定之理。余可类推。 【疑似须知】 味要浓厚,不可油腻;味要清鲜,不可淡薄。此疑似之间,差之毫厘,失以千里。浓厚者,取精多而糟粕去之谓也;若徒贪肥腻,不如专食猪油矣。清鲜者,真味出而俗尘无之谓也
诗句: 为政者兴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饮食之弊则思过半矣。作《戒单》。 译文: 治理国家的人如果能够实施一项利益政策,还不如消除一项弊端更为重要,如果能消除饮食方面的弊端,那么就可以想尽办法去纠正了。因此,我创作了一篇名为《戒单》的文章。 注释: - 为政者:指执政者、领导者。 - 兴一利:提出一个有益的政策或措施。 - 除一弊:消除一个问题或弊端。 - 食单:古代的食谱,也泛指饮食的规矩或标准
【注释】 1. 《随园食单》:清代袁枚的食谱,是研究饮食文化的专著。 2. 序:这是袁枚对《随园食单》的介绍和说明的文字。 3.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指人们的思想、性格各不相同。 4. 子能必天下之口,皆子之口乎:「子」指作者自己;「必天下之口」指希望所有的人口味都与自己一样;「皆子之口」指希望所有人都喜欢吃自己的口味。 5. 执柯以伐柯,其则不远:比喻方法相仿,结果相同。 6.
诗句翻译: ``` 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 ``` 译文: 学习的道理,先知道再行动,吃饭也一样。 --- ``` 【先天须知】 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指其大略:猪宜皮薄,不可腥臊;鸡宜騸嫩,不可老稚;鲫鱼以扁身白肚为佳,乌背者,必崛强于盘中;鳗鱼以湖溪游泳为贵,江生者,必搓讶其骨节;谷喂之鸭,其膘肥而白色
【独用须知】 味太浓重的食物,只宜独自食用,不宜搭配其他食物。如李赞皇、张江陵等一流人物的菜肴,必须专用之,才能充分发挥其风味。在众多的食物中,如鳗鱼、鳖、螃蟹、鲥鱼、牛羊等,都适合单独食用,不能混合在一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食物的味道很浓重,力量很大,但副作用也较多。如果用五味调和,全力去治,才能取其长而去其弊。为什么还要放弃本题,另起枝节呢?金陵人喜欢将海参配甲鱼,鱼翅配蟹粉
【洗刷须知】 燕窝去毛, 海参去泥, 鱼翅去沙, 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则酥;鸭有肾臊,削之则净;鱼胆破,而全盘皆苦;鳗涎存,而满碗多腥;韭删叶而白存,菜弃边而心出。《内则》曰:“鱼去乙,鳖去丑。”此之谓也。谚云:“若要鱼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谓也。 【译文】 在清洗食物时,应去除其表面的杂质和异味。如去除燕窝中的毛发、海参的泥土、鱼翅中的沙子以及鹿筋上的臊味。对于带有筋络的肉
【诗句】 随园食单·序诗人美周公而曰「笾豆有践」,恶凡伯而曰「彼疏斯稗」。古之于饮食也若是重乎? 【译文】 诗人赞美周公却说“笾和豆中有实际的内容”,厌恶凡伯却说“他疏远了,那些东西就是稗草”。古代对于饮食的重视程度是怎样的呢? 【注释】 - 随园食单:这是清代袁枚所著的一本关于烹饪的专著。 - 序:这里可能是序言或者引子部分,通常用来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或主题等。 -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