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
这首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中的一段。它描述了作者在接到父亲的去世消息后,急忙赶回家中,处理丧事的情景。 我们来看第一句:“至甲子三月,接青君信,知吾父有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甲子年(1644年)三月,接到了妻子的信,知道父亲生病了。这是作者得知父亲患病的消息。 接下来的句子是:“即欲归苏,又恐触旧忿。”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想要回家看望父亲
诗句 浮生六记 · 卷三 · 坎坷记愁 芸生一女名青君,时年十四,颇知书,且极贤能,质钗典服,幸赖辛劳。子名逢森,时年十二,从师读书。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中股栗,犹强曰“不寒”。因是芸誓不医药。偶能起床,适余有友人周春煦自福郡王幕中归,倩人绣《心经》一部,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
这首诗是清朝时期文人张岱的散文《浮生六记》中的一篇。诗的题目为“坎坷记愁”,描述了芸(即沈三白的妻子)与她的华家家人之间的一段感情纠葛以及芸因疾病被送至华家调养的经历。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芸闻而泣曰:“亲怒如此,皆我罪孽。妾死君行,君必不忍;妾留君去,君必不舍。姑密唤华家人来,我强起问之。”——芸听到消息后哭了起来说:“如果父亲生气到这种程度,都是我的罪过。如果我死了
这首诗的原文是:留住两日,天已晴暖,即作归计。二十五日仍回华宅。芸曰:“君遇雪乎?”余告以所苦。因惨然曰:“雪时,妾以君为抵靖,乃尚逗留江口。幸遇曹老,绝处逢生,亦可谓吉人天相矣。”越数日,得青君信,知逢森已为揖山荐引入店,荩臣请命于吾父,择正月二十四日将伊接去。儿女之事粗能了了,但分离至此,令人终觉惨伤耳。 译文: 在住了两天之后,天空已经晴朗温暖,我就准备回去了。25日我仍然回到华家
诗名:《浮生六记·卷三·坎坷记愁》 ```plaintext 庚成之春,予又随侍吾父于邗江幕中,有同事俞孚亭者挈眷居焉。吾父谓孚亭曰:“一生辛苦,常在客中,欲觅一起居服役之人而不可得。儿辈果能仰体亲意,当于家乡觅一人来,庶语音相合。” ``` 译文: 庚年春天,我又跟随着我父亲在邗江幕府工作,有一位同事俞孚亭带着家属在那里居住。我父亲对俞孚亭说:“一生辛苦,常常客居他乡
诗句 1. 安顿已定,华舟适至,时庚申之腊二十五日也。芸曰:“孑然出门,不惟招邻里笑,且西人之项无着,恐亦不放,必于明日五鼓悄然而去。”余曰:“卿病中能冒晓寒耶?”芸曰;“死生有命,无多虑也。”密禀吾父,办以为然。是夜先将半肩行李挑下船,令逢森先卧。青君泣于母侧,芸嘱曰:“汝母命苦,兼亦情痴,故遭此颠沛,幸汝父待我厚,此去可无他虑。两三年内,必当布置重圆。汝至汝家须尽妇道,勿似汝母
诗句释义: 越两载,吾父渐知始未,适余自岭南归,吾父自至萧爽楼谓芸曰:“前事我已尽知,汝盍归乎?”余夫妇欣然,仍归故宅,骨肉重圆。 译文:过了两年,父亲渐渐知道了事情的始末,恰好我从岭南回来,我父亲就到萧爽楼对芸说:“以前的事情我已经知道了,你何不回家呢?”我和妻子非常高兴,还是回到原来的家,一家人团聚。 注释:越两载,吾父渐知始未 - 过两年;吾父- 我的爸爸;已尽知- 已经知道全部事情
诗句 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余则非也,多情重诺,爽直不羁,转因之为累。况吾父稼夫公慷慨豪侠,急人之难、成人之事、嫁人之女、抚人之儿,指不胜屈,挥金如土,多为他人。余夫妇居家,偶有需用,不免典质。始则移东补西,继则左支右决绌。谚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先起小人之议,渐招同室之讥。“女子无才便是德”, 真千古至言也!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
诗句 华名大成,居无锡之东高山,面山而居,躬耕为业,人极朴诚。其妻夏氏,即芸之盟姊也。是日午未之交,始抵其家。华夫人已倚门而侍,率两笑女至舟,相见甚欢,扶芸登岸,款待殷勤。四邻妇人孺子哄然入室,将芸环视,有相问讯者,有相怜惜者,交头接耳,满室啾啾。芸谓华夫人曰:“今日真如渔父入桃源矣。”华曰:“妹莫笑,乡人少所见多所怪耳。”自此相安度岁。 译文 华名大成居住在江苏无锡的东高山上
诗句 “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 译文 杨补凡为我和妻子画了一幅花影,神情确实很像。那天月色非常好,兰影映在粉墙上,别有一番幽雅,星澜喝醉后兴致勃发地说:“补凡能为你写真,我能给花画影子。”我笑着说:“花的影子能像人的影子吗?”星澜取一张素纸铺在墙上,就根据兰影用墨画了起来。白天看的时候,虽然不成画,但花叶疏落,自有月光下的乐趣。芸很喜欢它,各自都有题咏。 苏城有南园、北园两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