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复
诗句: 浮生六记 · 卷二 · 闲情记趣 译文: 萧爽楼有四忌:谈论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有犯必罚酒五厅。有四取: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长夏无事,考对为会,每会八人,每人各携青蚨二百。先拈阄,得第一者为主者,关防别座,第二者为誊录,亦就座,馀作举子,各于誊录处取纸一条,盖用印章。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不准交头私语,对就后投入一匣,方许就座
浮生六记 · 卷二 · 闲情记趣 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 【注释】: 及长:等到长大后。 爱花成癖:对花的喜爱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 识张兰坡:认识了张兰坡。 精剪枝养节之法:精通了修剪和保养枝条的方法。 接花叠石之法:学习了嫁接和堆砌石头的方法。 取其幽香韵致:取其幽静的香气和优美的韵味。
【译文】 回忆小时候,我的眼睛可以张开对着太阳,能够看清细小的东西。看见微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因此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趣味。夏日的蚊虫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偷偷地想象它们像一群鹤在天空中飞翔,心中向往着,有时是千百只,果然就像鹤一样。抬头去看它们,颈部为之强直。又留一只蚊子在白色的帐子里面,慢慢地用烟喷它,让它冲烟雾飞叫,想象成青云白鹤的样子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层中高歌一样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 余扫墓山中,检有峦纹可观之石,归与芸商曰:「用油灰叠宣州石于白石盆,取色匀也。本山黄石虽古朴,亦用油灰,则黄白相阅,凿痕毕露,将奈何?」芸曰:「择石之顽劣者,捣末于灰痕处,乘湿糁之,干或色同也。」乃如其言,用宜兴窑长方盆叠起一峰:偏于左而凸于右,背作横方纹,如云林石法,廛岩凹凸,若临江石砚状;虚一角,用河泥种千瓣白萍;石上植茑萝,俗呼云松。经营数日乃成。至深秋
诗句: 1. 若盆碗盘洗,用漂青松香榆皮面和油,先熬以稻灰,收成胶,以铜片按钉向上。 2. 将膏火化,粘铜片于盘碗盆洗中。 3. 俟冷,将花用铁丝扎把,插于钉上。 4. 宜偏斜取势不可居中,更宜枝疏叶清,不可拥挤。 5. 然后加水,用碗沙少许掩铜片,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 6. 若以木本花果插瓶,剪裁之法(不能色色自觅,倩人攀折者每不合意),必先执在手中,横斜以观其势,反侧以取其态;相定之后
若夫园亭楼阁,套室回廊,叠石成山,栽花取势,又在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 译文:至于园亭楼阁、套间回廊等建筑,堆砌石块形成山峰,栽种花卉以取得自然之势,更在整体与局部之间展现出“大”与“小”,以及“虚”与“实”的对比之美,或者隐藏或者显露,或者深远或者浅近。 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之中,又不在地广石多,徒增工费。 译文:这种设计不仅体现在“周、回、曲
诗句: 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芸尝以沉速等香,于饭镢蒸透,在炉上设一铜丝架,离火中寸许,徐徐烘之,其香幽韵而无烟。佛手忌醉鼻嗅,嗅则易烂;木瓜忌出汗,汗出,用水洗之;惟香圆无忌。佛手、木瓜亦有供法,不能笔宣。每有入将供妥者随手取嗅,随手置之,即不知供法者也。 译文: 在静谧的室内点燃香,享受闲暇中的优雅情趣。芸曾用沉香和速香等香料,将饭勺放在炉子上蒸熟,然后放在炉子上设置一个铜丝架
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 沈复笔下的田园诗画与生活哲学 1. 作品背景 - 沈复生平及《浮生六记》概述 - 《闲情记趣》在全书中位置与意义 - 清代文学家沈复及其作品风格 2. 诗意画面 - “活花屏法”制作与应用 - 夏日院旷中“活花屏”之景 - 屏风与室内布局对居住氛围影响 3. 生活艺术 - 织女手艺与日常生活融合 - 芸娘绣艺与家庭日常互动 - 茶酒供客与文人雅兴 4. 情感交流 -
至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枝忌对节如肩臂,节忌臃肿如鹤膝;须盘旋出枝,不可光留左右,以避赤胸露背之病;又不可前后直出。有名双起三起者,一根而起两、三树也。如根无爪形,便成插树,故不取。然一树剪成,至少得三、四十年。馀生平仅见吾乡万翁名彩章者,一生剪成数树。又在扬州商家见有虞山游客携送黄杨翠柏各一盆,惜乎明珠暗投,余未见其可也
诗句 1. 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见瘦怯身材依然如昔:在乾隆庚子年正月二十二日的晚上,当婚宴开始时,看到了她那瘦弱而娇小的身影依旧如旧。 2. 合卺后,并肩夜膳,余暗于案下握其腕,暖尖滑腻,胸中不觉抨抨作跳:婚礼结束后,两人并肩共进晚餐时,余暗中握住她的手,感觉到她的手腕温暖而光滑,这让他的心中不禁感到怦怦跳动。 3. 让之食,适逢斋期,已数年矣。暗中计划吃斋之初,正是我出痘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