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生一女名青君,时年十四,颇知书,且极贤能,质钗典服,幸赖辛劳。子名逢森,时年十二,从师读书。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中股栗,犹强曰“不寒”。因是芸誓不医药。偶能起床,适余有友人周春煦自福郡王幕中归,倩人绣《心经》一部,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而春煦行色匆匆,不能久待,十日告成,弱者骤劳,致增腰酸头晕之疾。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
绣经之后,芸病转增,唤水索汤,上下厌之。有西人赁屋于余画铺之左,放利债为业,时倩余作画,因识之。友人某间渠借五十金,乞余作保,余以情有难却,允焉,而某竟挟资远遁。西人惟保是问,时来饶舌,初以笔墨为抵,渐至无物可偿。岁底吾父家居,西人索债,咆哮于门。吾父闻之,召余诃责曰:“我辈衣冠之家,何得负此小人之债!”正剖诉间,适芸有自幼同盟姊锡山华氏,知其病,遣人问讯。堂上误以为憨园之使,因愈怒曰:“汝妇不守闺训,结盟娼妓;汝亦不思习上,滥伍小人。若置汝死地,情有不忍.姑宽三日限,速自为计,退必首汝逆矣!”
诗句
浮生六记 · 卷三 · 坎坷记愁
芸生一女名青君,时年十四,颇知书,且极贤能,质钗典服,幸赖辛劳。子名逢森,时年十二,从师读书。余连年无馆,设一书画铺于家门之内,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隆冬无裘,挺身而过,青君亦衣中股栗,犹强曰“不寒”。因是芸誓不医药。偶能起床,适余有友人周春煦自福郡王幕中归,倩人绣《心经》一部,芸念绣经可以消灾降福,且利其绣价之丰,竟绣焉。而春煦行色匆匆,不能久待,十日告成,弱者骤劳,致增腰酸头晕之疾。岂知命薄者,佛亦不能发慈悲也!
译文与注释
译文:
芸有个女儿名叫青君,当时十四岁,很会读书而且非常贤惠能干。她用钗头和旧衣服作为刺绣的材料,靠辛苦劳动维持生活。小儿子名逢森,当时十二岁,跟父亲一起读书。我连续几年没有固定的书房,在家门口开了一家书画铺子。每天收入的很少,开支却很大,非常劳累困苦,经常身体疲惫。到了冬天没有衣服穿,只能光着身子穿过去,青君也因为寒冷而发抖,但她仍然坚持说“不冷”。因此芸发誓要医治疾病。有一次偶然能够起床,恰好我有个朋友周春煦从福郡王府幕中回来,请人绣了一部《心经》,芸认为绣《心经》可以减少灾难并带来福祉,并且觉得绣出来的钱很赚钱,就决定绣它。但周春煦匆匆忙忙,不能长时间等待,十天就完成了作品,虚弱的人突然过度劳累,增加了腰酸头晕的疾病。没想到命苦的人,佛祖也无法给予同情和帮助!
注释:
- 浮生六记:清代作家沈复的散文体随笔集,记录了他与妻子陈芸的生活点滴。
- 芸生:指陈芸(芸)。
- 青君:陈芸的女儿。
- 十四岁:指陈芸的女儿出生时十四岁。
- 颇知书:非常懂得读书。
- 贤能:非常聪明能干。
- 质钗典服:以钗头和破旧的衣服作为刺绣的材料。
- 辛劳:辛苦勤劳。
- 遇:遭遇或遇到。
- 子名逢森:小儿子的名字是逢森。
- 十二:指小儿子逢森十二岁。
- 设一书画铺:在家门口开设一个书画铺子。
- 三日所进,不敷一日所出:三天的收入还不足以支付一天的费用。
- 焦劳困苦,竭蹶时形:非常劳累且困苦,经常筋疲力尽。
- 隆冬无裘:冬天没有穿暖和的衣服。
- 挺身而过:形容非常勇敢地走过严寒的冬天。
- 病转增:疾病加重。
- 唤水索汤:要求喝水、要喝汤等。
- 西人:西方的商人。
- 赁屋:租用房屋。
- 放利债为业:做借高利贷的生意。
- 保:担保。
- 吾父家居:我父亲回家的时候。
- 咆哮:大声叫嚷。
- 憨园:指作者自己。
- 汝妇:你的妻子。
- 结盟娼妓:与娼妓结拜为姐妹。
- 汝亦不思习上:你不思念学习。
- 滥伍小人:混入小人行列。
- 情有不忍:内心感到不忍心。
- 姑宽三日限:姑且宽限三天时间。
- 速自为计:赶紧想办法解决问题。
- 退必首汝逆矣:撤退时一定会首先攻击你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是《浮生六记》中的一个片段,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展现了作者陈芸和她的家庭如何在困境中努力求生存、求发展的过程。诗中通过对芸和青君两个角色的刻画,表现了她们坚韧不拔、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风貌。同时,诗中的一些细节描述,如青君生病后仍坚持绣《心经》、芸发誓治病等情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妇女的美德和智慧。此外,诗中的对话部分也增加了文本的情感色彩,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