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宏道
雨后游六桥记 寒食后,西湖雨霁。余曰:“此雨为西湖洗红,当急与桃花作别,勿滞也。”午霁,偕诸友至第三桥。落花积地寸余,游人少,翻以为快。忽骑者白纨而过,光晃衣,鲜丽倍常。诸友白其内者皆去表。 译文: 寒食节过后的雨,我说:“这是西湖被雨水洗涤得更加红润,应该赶紧和桃花告别,不要停留。”中午时分雨过天晴,我与各位朋友一起到了第三桥。落花堆积在地面有一寸多厚,游人很少,反而觉得高兴
《游盘山记》译文: 1. 引言: 袁宏道的旅行体验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情,他通过详细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将盘山的壮丽景色和独特魅力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不仅描述了盘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2. 悬空石: 文中描述的“悬空石数峰,一壁青削到地”,展现了山峰之高耸入云,令人震撼。这些岩石的形状和排列,如同一幅天然的水墨画,给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意并把握其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准确细致地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和注释进行分析,注意分析时要结合全诗,不能只看某一句或某一个词语。此题为“赏析”类题,考生要结合诗句进行赏析,赏析时可以从诗歌的写作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人的情感态度等角度进行。 本题中,“游盘山记”就是题目,“其日为七月朔”是首句,交代了时间,“数得十”指有十人同行游盘山
【诗句】 盘山外骨而中肤。外骨,故峭石危立,望之若剑戟罢虎之林。中肤,故果木繁,而松之抉石罅出者,欹嵚虬曲,与石争怒。其干压霜雪不得伸,故旁行侧偃,每十馀丈。其面削,不受足,其背坦,故游者可迂而达。其石皆锐下而丰上,故多飞动。其叠而上者,渐高则渐出。高者屡数十寻,则其出必半仄焉。若半圮之桥,故登者栗。其下皆奔泉,夭矫曲折,触巨细石皆斗,故鸣声彻昼夜不休。其山高古幽奇,无所不极。 【译文】
这首诗是徐文长传的节选。下面是逐句翻译和关键词注释: 第一句 - 诗句:文长为山阴秀才(徐文长是山阴县的秀才)。 - 译文:徐文长是一个山阴县的秀才。 第二句 - 诗句:大试辄不利(每次科举考试都未能成功)。 - 译文: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能考中。 第三句 - 诗句:豪荡不羁(性格豪爽直率,行为不受约束)。 - 译文:他性格豪放直率,行为不受约束。 第四句 - 诗句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天目》。下面我将逐一解释诗句,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诗句翻译: 1.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从庄严肃穆到山巅之间,大约有二十里的路程。 2. 凡是山深僻之处大多荒凉,峭削之山鲜见迂曲,貌古则缺乏妍美,骨大则玲珑绝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为山之病。 3. 天目山脉上满是壑谷,飞瀑流泉潺潺作响,犹如万匹白色绢帛,一绝也。 4. 岩石色泽苍润,石头骨骼奥妙精巧
醉叟 醉叟者,不知何地人,亦不言其姓字,以其常醉,呼曰醉叟。岁一游荆澧间,冠七梁冠,衣绣衣,高权阔辅,修髯便腹,望之如悍将军。 译文:醉叟是谁?他来自哪里?他的姓氏和名字都不清楚,但他因为经常喝醉酒而被称为“醉叟”。每年他会去荆州和澧州之间游玩,戴着七梁的帽子,穿着华丽的衣服,身材高大,权杖宽厚,胡须浓密,腹部宽阔,看起来就像一位勇猛的将军。 赏析:此诗描述了醉叟的形象和他的生活习性
【注释】 天目:山名。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北,主峰在北。 宿幻:人名。作者的朋友。 次日:第二天。 晨起看云:早晨起来观赏天空的云朵。 巳后登绝顶:中午过后登上山顶。 晚宿高峰死关:晚上住进高峰上一个险要的地方。 寻旧路而下:寻找原路下山。 数日晴天:过了几天天气晴朗。 霁:晴。 僧:佛教徒。 异:认为不同寻常。 率:全。 相贺:互相祝贺。 执礼甚恭:态度十分恭敬。 饭:食物,这里指饭菜。 临行
诗句 1. 胡公既怜文长之才,哀其数困,时方省试,凡入帘者,公密属曰:“徐子,天下才,若在本房,幸勿脱失。” - 这句描述了胡公对徐文长的才华感到同情,并因他多次遭遇失败而哀伤。同时,他嘱咐那些即将参加省试的考生们不要遗漏了徐文长。 2.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糵,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 徐文长因为不被当时的官僚所赏识和重用,于是放纵自己,纵情于山水之间
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给出的诗句: ``` 叙陈正甫《会心集》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高若严光,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如此者哉! ``` 1. 解析: - 这首诗是关于陈正甫(陈师道)的《会心集》。 - 陈师道是宋代诗人,他的作品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