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1. 若佛子。有佛经律大乘正法正见正性正法身而不能勤学修习而舍七宝。反学邪见二乘外道俗典。阿毗昙杂论书记。是断佛性障道因缘。非行菩萨道。若故作者。犯轻垢罪。 【注释】“若”是假设的意思,“佛子”指佛教徒;“佛经律”泛指佛陀的教导和经典;“大乘正法”泛指大乘佛教的教义;“正见正性正法身”指的是正确的见解、本性和法身
诗句输出: 若佛子,不得为利养故于未受菩萨戒者前若外道恶人前说此千佛大戒,邪见人前亦不得说。除国王余一切不得说。是恶人辈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而菩萨于是恶人前说七佛教戒者,犯轻垢罪。 译文输出: 如果一位佛子,为了追求利益而不在获得菩萨戒之前就对那些尚未接受菩萨戒的人士或者外道和邪恶之人宣扬这种一千佛的大戒,或是在邪恶之人面前宣扬这样的大法
梵网经,即《大佛顶经》中的《菩萨戒本》,是佛教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菩萨戒的内容,如《菩萨心地戒品》等。此诗为《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的一部分。 诗句及翻译: 1. 明人忍慧强,能持如是法 - 明人:指的是有智慧、有道德修养的人。 - 忍慧强:意为具有忍耐和智慧的人。 - 能持如是法:意为能够遵守这样的法则。 2. 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 - 未成佛道间:意指尚未达到成佛的境界。 -
【诗句释义】 - 梵网经:梵语为“Vaidānasūtra”,是佛教中的一部经典。 - 卢舍那佛:指佛陀释迦牟尼,也称为卢舍那佛,是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 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这是佛教戒律中的一类,主要讲述了菩萨如何通过修行获得清净心地,从而在成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译文】 愿将布施之心回向众生,共同追求一切智慧之道。渴望听闻佛法之人,迅速成就佛道。 【注释】 1. 回以施众生
``` 佛说:“不得以嗔报嗔,以打报打。” 这句话出自《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这是一部关于佛教大乘戒律的经典。在佛教中,戒律是修行者必须遵守的规范,它包括对行为和思想的约束,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烦恼,达到心灵的解脱。该经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遵守戒律来修行,以达到菩萨的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1. 戒律的重要性 - 防止冲突:此句强调了遵守戒律的重要性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上 若佛子,菩提萨埵体性华光地。能于一切世界中,十神通明智品。以示一切众生种种变化。以天眼明智知三世国土中微尘等一切色。分分成六道众生身。一一身微尘细色成大色分分知。以天耳智知十方三世六道众生苦乐音声。非非音。非非声。一切法声。以天身智知一切色。色非色。非男非女形。于一念中遍十方三世国土劫量。大小国土中微尘身。以天他心智知三世众生心中所行
{ 若佛子,空心者。复从定心。观慧证空心心静缘,于我所法识界色界中而不动转,逆顺出没故。常入百三昧十禅支,以一念智作是见,一切我人若内若外众住种子。皆无合散。集成起作而不可得。 若佛子。慧心者。作慧见心。观诸邪见结患等缚,无决定体性。顺忍空同故。非阴非界非入非众生。非一我非因果非三世法。慧性起光光。一焰明明见虚无受。其慧方便生长养心。是心入起空空道。发无生心。上千海明王品。已说心百法明门
梵网经 ·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若佛子,以恶心故无事谤他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言犯七逆十重。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而反更加于逆害堕不如意处者,犯轻垢罪。 诗句解释: - 若佛子: 指的是佛教弟子。 - 以恶心故: 因为心中充满恶意。 - 无事谤他: 没有理由的诽谤别人。 - 良人善人法师师僧国王贵人: 指那些品行良好、受人尊敬的人们。 - 犯七逆十重
若佛子,常应发一切愿。孝顺父母师僧三宝,愿得好师同学善友知识,常教我大乘经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使我开解,如法修行坚持佛戒。宁舍身命念念不去心。 若一切菩萨不发是愿者,犯轻垢罪。 若佛子,发十大愿已,持佛禁戒。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炽然猛火大坑刀山,终不毁犯三世诸佛经律与一切女人作不净行。复作是愿:宁以热铁罗网千重周匝缠身,终不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一切衣服。复作是愿
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探究佛教戒律与修行的精髓 1. 作品概览与时代背景 - 《梵网经》成书时间及译者 - 后秦时期社会环境对佛学影响 - 卢舍那佛象征意义与教化目的 2. 戒律内容解析 - “破戒之身”含义与警示 - 具体戒律案例与实践指导 - 戒律对修行者身心影响 3. 菩萨心地与戒律关系 - 菩萨戒的重要性与实践方式 - 破戒行为对信仰损害分析 - 戒律在菩萨修行中作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