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译文】 山色不同远近,像层层楼阁的花。 行人高低起伏,如同水上行槎。 足迹未辨郧随国,半生左史窥浮夸。 义阳关南出鸟道,纵观苍壁澄朝霞。 野田茅屋秋未冷,高藤翠木樛相加。 千峰南尽出江面,一鸟东可投吾家。 上游势已据荆郢,左肱屈更招蕲巴。 胸吞云梦不芥蒂,囊括汉国无离𠇗。 宜有奇才表荆楚,不然深谷逃麇䴥。 惜哉我行不得遇,翩翩且逐投林雅。 【赏析】 应山到孝感的一段路程
《登黄鹤楼次补山韵》是清代著名诗人姚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逐一解析诗句: 1. “夷陵西望巴山连”:描述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望向远处的夷陵地区,可以看到与巴山相连的景象。夷陵位于湖北宜昌,而巴山则指的是大巴山脉。 2. “大江出空如堕悬”:描绘的是长江的壮阔景象,水流从高处奔流而下,仿佛从天空中跌落下来。 3. “奔流一抹蹙沧海”:进一步强调了长江的奔腾不息,它如同一道抹子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的提示是“逐句释义”,然后结合全诗理解诗句的含义即可。 本题要求“逐句释义”,即要逐字逐句地解释诗句的意思,并注意关键词语的解释。本诗的关键词有: 1. “渡湘水”:泛指渡过湘江。 2. “余阴”:指夜晚留下的阴影。 3. “朝津”:早晨渡口,这里借指朝廷。 4. “微飙”:微风。 5.
【注释】 万林围一岭:指四周林木丛生,环绕着山岭。万林,周围很多树林。 古寺仰白日:古老的寺庙面向太阳。仰,面向。 亭午后:亭子中午时分。亭子,古代的一种建筑,供人休息或观景。 峰阴落崷崒(zù):山峰的阴影落下,显得峻峭而陡峭。崷崒,形容山峰的陡峭。 长风起:一阵大风刮起。 萧瑟:风吹草木发出的声音。 寒声沈溪涯:寒冷的风声在河岸边回荡。 凄慄(lì):因恐惧、悲伤而发抖。 老僧寂来对
【赏析】 此诗当是作者自湘江口舟行至长沙时的即兴之作。诗人在船中眺望远山近岭,观水听风、写景抒情,表现了旅途中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畏怯。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杂树接行云,𬘓朝吐清气”。首句写两岸山间树木丛生,枝繁叶茂,与天相接,宛如行云一般;次句写早晨,山中云雾缭绕,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遥望西峰顶,已上丹霞蔚。”诗人站在桥头驿,远远望去,只见西峰之巅,已是一片红霞满天
登黄鹤楼次补山韵 夷陵西望巴山连,大江出空如堕悬。奔流一抺蹙沧海,大别黄鹄横障天。导江至此一夹束,潆洄衣带高楼前。忆昔赤乌始筑邑,凭轩雷鼓空江填。此闲开势自明远,钓台樊口谁能贤。一朝金雁瘗吴郡,何殊繐帐临漳川。高楼千载几兴复,传芭士女徒哀怜。 注释: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巴山:指大巴山。大江:长江。“坠”:倾斜。沧海:大海。大别:湖北与江西交界处的一座大山,即大别山。“垂”:环绕。“襟带”:衣带
【注释】 1.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2.日晡(bó):中午时分。 3.大无比:形容风很大。 4.大声长绕空,沙石四面起:指大风扬起了四周的沙尘和石头。 5.竹舆:用竹子编成的车子。人肩:人的肩膀。 6.翻翻欲见㡳(yì):形容风势很大,连树木都要被吹弯了。 7.太行:即太行山,位于河北西部。 8.昏黄到山趾:天色昏暗,只有山脚处还显得有些亮光。 9.投憩(qì):投宿、歇息。道边庙:道路旁的庙宇
这首诗是明末清初文人顾炎武所作,描绘了一幅刘孝纯太后画像。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辛卯年春同数客,宣武门西登佛阁: 在辛卯年春天,与几位客人一起登宣武门西面的佛阁。这里的“宣武门”指的是北京城北的正门,而“佛阁”则是佛教寺庙中的塔阁。 2. 坏牗长椿寺里来,画图崇祯年闲作: 在长椿寺里看到了一幅画,是崇祯年间的作品。这里的“牗”指的是窗户,而“长椿寺”则是明朝时期的一座著名佛教寺庙。
【注释】 铁瓦:即铁瓦宫,又称铁瓦寺。在四川峨眉山顶。元武:指元代名将兀良合台,他曾驻兵于此,建有重楼复道的铁瓦宫,后改称铁瓦寺。严卫:严密的守卫。宗藩:指南宋末年,蒙古军南侵,宋将张世杰等曾驻兵于此。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是作者对铁瓦殿的赞美之作。 首二句写山中环境之险峻:铁瓦殿就座于崇山峻岭之中,四周被云海和怒涛环绕。“寒云”句点明时间是在寒冷的冬日;“盘石”句则写出了铁瓦殿所在地势之高
诗句: 1 夙秉宋贤说,太息怀斯文。 2. 矧近讲席前,遗趾播馀芬。 3. 湘东望湘西,连山如陈云。 4. 亟渡入谷口,空翠四边分。 5. 筑室倚岝㟧,开宇面岩垠。 6. 当门古涧响,环墉高树曛。 7. 荒榛延暮色,泠风交远闻。 8. 去之六百年,垂教志何勤。 9. 蔼彼援鹑手,伤玆获角麇。 10. 吾生志不就,斯世邈无群。 11. 回舻天地晚,空怅逝沄沄。 译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