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注释】 兰台使者:汉代官名,掌图籍秘籍。长安:古都城,今陕西省西安市。三齐:指齐、秦、燕等国;这里泛指山东地区。揽辔看:指掌握国家大权。玄武:指北岳恒山,因恒山上有玄武门而得名。柱后惠文冠:汉文帝时,赵充国有功,文帝赐他“柱后”之号,并赐他金印紫绶,以示宠信。弹章:指奏章。气借山河壮:比喻执法如山。执法秋临节钺寒:指执法严峻,秋至而寒。东封:指到东方泰山封禅。陪扈从:随从皇帝出行。六龙
注释:微垣(皇宫内门)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 参(参与)执(执行、执掌)庙堂刀笔吏,兼提郡国羽林材。 烟尘部索临东夏,节钺朝恩压外台。 直拟贼平答明诏,谁知投杼自天来。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送谢中丞还蜀》中的一首。全诗共四首,此为其一。这首诗通过对谢中丞在任期间所作贡献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首联“微垣法象切三台,御史中丞宪府开。”描绘了谢中丞担任御史中丞时
诗句释义 1 绣斧东来按部年:绣斧是指皇帝的仪仗,东来表示刘侍御是来自东方。按部年可能指的是刘侍御担任某职位的时间。 2. 一时风裁万人传:一时意味着在某个时间段内,风裁指代的是风度和才华被广泛传播。万人传表明他的影响力极大。 3. 乌台高傍黄图起:乌台可能是一个地名或建筑名,黄图起可能指的是与黄图相关的事件或成就。 4. 青橐遥依紫极悬:青橐指代官员的行李包,紫极悬可能指的是天上的位置或高位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送冯汝言学宪之浙江 其一 使者清秋拥汉槎,五云回首望京华。 传经南国推高第,执宪巾朝属世家。 紫气欲临沧海日,彩毫先动赤城霞。 还披绛帐延诸少,为报西施剩浣纱。 我们将逐句进行详细解释: 1. 使者清秋拥汉槎:这句话描绘了一幅使者身着清秋之色,手持汉代的槎(一种古代的木筏或船只)的形象。这里的“使者”指冯汝言,而“清秋”则形容其服饰的色彩,可能是一种淡雅的颜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一般要求选出“这两句与其他两联在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的选项,或者是选出“这两句与前两句相比较,有什么不同的效果”。答题时首先明确本题是选自《送冯汝言学宪之浙江》,然后指出本诗的内容,分析其艺术特点,最后进行赏析。 “儒臣奉诏外台居,况复扬波海晏如。”意思是:作为儒臣奉旨到外地任职,何况海上波平如镜。“儒臣”,指冯汝言
诗句解读与译文: 1. 江上层楼绕凤凰 - “江上”指的是长江之上。 - “凤”是凤凰,古代神话中的美丽鸟,这里比喻高楼。 - “凰”也是指凤凰,同样用来比喻楼阁。 - “绕”表示围绕着。 - “凤凰”和“层楼”一起形容了江上行的高耸建筑。 2. 石城秋色正苍苍 - “石城”通常指南京的古称,即石头城。 - “秋色”指的是秋天的风景或颜色。 - “苍苍”形容词,描述颜色深且重的样子
【注释】 ①罗山甫:唐代诗人,本名罗隐,字昭谏(一说字昭谏)。唐僖宗时进士,曾官至秘书省正字、右拾遗。公元930年前后在长安为黄巢所害。②晋:古郡国名,治所在今山西沁水一带。③徂:通“殂”,去世。④京师:指京城长安,当时是唐僖宗的都城。⑤服车:指驾车的马。⑥弹铗(jiá):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赵国任相时,大臣郭隗劝他筑台请士,他问:“吾于隗何如?”郭隗回答说:“王若贤乎,则客无所陋。”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第1句:短发萧萧日影孤,清秋行色又皇都。 - 译文:我的头发已经稀疏,在清冷的秋天里,行走的身影显得孤独。 - 注释:萧萧,形容头发稀疏的样子;日影孤,形容太阳的影子孤单地照着一个人;皇都,指京城长安。 - 赏析:诗人描绘了自己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情。 第2句:百钱杖厎犹悬否,片刺怀中好在无。 - 译文:拿着一百文钱的拐杖
诗句释义 君家彩笔美名齐,客里瑶琴重解携。 - 君家:指江生的主人(可能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彩笔:代指才华横溢的文人或官员。 - 重解携:意为重新携带起琴来,表示与朋友再次相聚。客里:在异地他乡。 抱膝自高梁甫调,绝弦空老雍门啼。 - 抱膝自高:形容自己保持高洁的节操。梁甫调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这里可能指江生的诗作风格。 - 绝弦:放弃弹奏琴曲。雍门:古代传说中的人物
【注释】 1. 少年车马日纷纷:指年少时,人人争相赶车骑马。 2. 老去:年纪大了。谁应更识君:是谁还能像你一样了解我呢? 3. 曳裾、飞盖:指古代官服拖在地上,乘车飞驰而过的情景。 4. 梁园雪:比喻世事的变迁。邺下云:指邺城(今河北临漳县)的风景,借以比喻世事变迁,人生无常。 5. 试向樽前看过雁:意思是说,请尝试举杯对着大雁饮酒作别,以示惜别之意。 6. 春风那不念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