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浮山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朋友未生的怀念之情。 诗句: 1. 昔吾友未生、北固在京师,数言白云、浮渡之胜,相期筑室课耕于此。 2. 康熙己丑,余至浮山,二君子犹未归,独与宗六上人游。 3. 每天气澄清,步山下,岩影倒入方池;及月初出,坐华严寺门庑,望最高峰之出木末者,心融神释,莫可名状。 4. 将行,宗六谓余曰:“兹山之胜,吾身所历,殆未有也。然有患焉!方春时,士女杂至
诗句: ```plaintext往者,长洲韩公为吏部,听事而归,喟然叹。吾问曰:“公何叹?”公曰:“昔有医者,与吾故且狎,吾叩焉,曰:‘人皆谓子之医能杀人,何也?’曰:‘非吾之医能杀人也,而吾不能不使之罢而死也。吾固知吾术之不足以已其疾也,而不能不利其酬。不获已,以物之泛而缓者试焉。其感之浅,而与吾方相中者,固尝有瘳矣。其浸寻反覆,久而不可振者,吾心恻焉,而无可如何。’今某地告饥,上命发粟以赈
逆旅小子 戊戌秋九月,余归自塞上,宿石槽。逆旅小子形苦羸,敞布单衣,不袜不履,而主人挞击之甚猛,泣甚悲。叩之东西家,曰“是其兄之孤也。有田一区,畜产什器粗具,恐孺子长而与之分,故不恤其寒饥而苦役之;夜则闭之户外,严风起,弗活矣。”余至京师,再书告京兆尹,宜檄县捕诘,俾乡邻保任而后释之。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逆旅小子的生活困境和悲惨遭遇。逆旅小子是一个孤儿,生活在一个严厉的主人家里
这首诗是关于作者对浮山的再次探访。他首先回忆了与宗六的离别,并思考宗六之前的言辞是否一定正确。他认为,由于道路遥远且环境幽静,如果游人没有足够的资源去获取信息,那么他们的足迹自然会稀少。接着,作者思考了在楚、蜀、百粤等地和永、柳等名胜之间,有许多地方与浮山相比更为著名而游人却很少知道,只有子厚的经过之处,游人也会慕名而来。最后,他感叹如果浮山被大众指指点点,只是因为它的道路偏远且环境幽静
这首诗描述了左忠毅公(即明朝名臣史可法)在崇祯末年流贼张献忠出没期间,坚守凤庐道(今安徽凤阳)的事迹。诗中通过具体描写左公与将士们共同守御的艰苦生活,展现了他的忠诚、坚毅和高尚的品质。 下面是诗句及翻译: ```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 ``` 注释: -
先输出诗句,然后翻译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送冯文子序 - 吾友冯君文子将令于礼县,为诗四章,自道其心与俗吏异。因举昔之所闻于韩公及相语者以告之。盖所望于良吏者,谓能已民之疾也,非徒不益之疾而已也。民之疾常伏于无形,而大吏之为民疾者,复多端而难御。令之职环上下而处其中,下以致民之情,而上为之蔽。虑于下者不详,则为民生疾而不自觉;持于上者不力,将坐视民之罢死而无如何,其术不可不素定也。 译文:
诗句: ```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 译文: 先父曾对我说,我乡有一位前辈左忠毅公曾在京城巡视教育。有一天,天气寒冷,雪花纷飞
诗句:癸亥仲秋,望前一日入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盍记之?”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译文:农历九月癸亥,我前一天进雁荡山,第二天返回
【注释】 察:考察,研究;于此二者:这两方面,指修身、涉世;修士:修道的人;守身:保养身体,保持自己的节操;涉世:经历世事;学:学问,指修养之道。成己成物:成自己,成万物;己:自身;成物:成万物。 【赏析】 《游雁荡记》是一首记事诗,作者记述了他游雁荡(在今浙江温州一带)时的情景和体会,表达了他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首二句写雁荡山水的秀丽景色及其给人的感受。“观”字点明观景的目的
诗句 ```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曰:“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唯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四三,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