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鹗
翻译: 黄龙子(子平)问玙姑地毯的制作方法。玙姑回答:“俗名叫做‘蓑草’。因为可以做蓑衣用,故名。将这蓑草半枯时,采来晾干,劈成细丝,和麻织成的。这就是玙姑的手工。” 接着,玙姑提到墙上有类似弹棉花的弓,安了无数的弦,知道是乐器,就问:“叫甚名字?”黄龙子说:“名叫‘箜篌’。”用手拨拨,也不甚响,说:“我们从小读诗,题目里就有《箜篌引》,却不知道是这样子。请先生弹两声,以广见闻,何如?”黄龙子道
【注释】 老残游记:清代作家刘鹗的长篇小说。全书共120回,以写实主义描绘晚清至民国初年的社会生活,揭露统治者的罪恶,批判封建礼教,歌颂下层人民的反抗斗争,表现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 玙姑:书中的人物名。 子平:书中人物名。 黄龙:书中人物名。 衾枕:被子和枕头。 书画:指字画、绘画等。 方桌:四角有边的桌子。 榻旁小门:卧室旁边的小门。 窗轩:窗户旁边供人休息的轩台。 玻璃窗:用玻璃做成的窗户。
诗句 老残游记 · 第十回 ·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译文 《老残游记》第十回中,描绘了玙姑进入洞穴后的所见所闻。玙姑在点燃烛台后,坐在窗户台上,外面传来了“唔唔”声七八声,紧接着又是连绵不断的叫声,但窗纸却没有因此震动。子平询问玙姑外面的声响是否是虎叫,玙姑笑着回答说是狼嗥,而不是虎叫。她还解释了为何狼的叫声称为“嗥”,而虎的叫声称为“啸”
这首诗是《老残游记》中的一段,描述了主人公在桃花山月下遇见一位名叫申子平的男子。以下是逐句释义和翻译: ```markdown 老看到房门口,喊了一声:“姑娘,那姓申的客人进来了。” 老(可能是主人公)在房门口喊道:“姑娘,那位姓申的客人已经进来了。” 却看门帘掀起,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穿了一身布服,二蓝褂子,青布裙儿,相貌端庄莹静,明媚闲雅,见客福了一福。 当门帘被掀开时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老残游记 · 第九回 ·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子平听闻,连连赞叹,说:“今日幸见姑娘,如对明师。但是宋儒错会圣人意旨的地方,也是有的,然其发明正教的功德,亦不可及。即如‘理’‘欲’二字,‘主敬’‘存诚’等字,虽皆是古圣之言,一经宋儒提出,后世实受惠不少,人心由此而正,风俗由此而醇。” 那女子嫣然一笑,秋波流媚,向子平睇了一眼。子平觉得翠眉含娇,丹唇启秀
诗句 老残游记 · 第九回 ·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译文 子平(作者的自称)问道:“听这声音,离这里还很远,为什么窗纸会震动,屋尘也落下呢?”黄龙说:“这就是所谓的虎威。因为四面都是山,所以气常聚,一声虎啸,四山皆应。在虎左右二三十里,都是这样。当虎到了平原,就失去了这种威严。所以古人说:‘龙若离水,虎若离山,便要受人轻视的。’例如朝廷里的官员,无论因为什么困难
老残游记 · 第十回 ·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子平听得天崩地塌的一声,脚下震震摇动,吓得魂不附体,怕是山倒下来。黄龙子在身后说道:“不怕的,这是山上的冻雪被泉水漱空了,滚下一大块来,夹冰夹雪,所以有这大的声音。” 译文: 子平(老残)听到一声惊雷般的响声,感到脚下摇晃不定,吓得魂飞魄散,担心山体崩塌。黄龙子在后方安慰他道:“不必担心,这是山上的积雪和泉水一起冲刷后
译文 老残游记第九回,一客人(子平)来到客栈,询问姑娘(涂氏)申老爷的行李存放之处。涂氏回答说:“申老爷前日去时吩咐就在这里间榻上睡,不必解下来,跟随的人吃过饭了吗?你让他们早点休息吧。驴子喂了没有?”苍头一一答应,说:“都齐备妥当了。”涂氏又说:“你煮茶来吧。”苍头连连答应。 子平道:“尘俗的身体,怎敢在此地下榻。我来时见前面有个大炕,就和他们一起睡罢。”涂氏说道:“无需过谦,这是家父分付的
诗句: -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 - “曾拜瑶池九品莲”指的是曾经在瑶池(神仙居住的地方)修行,“九品莲”是描述修行者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希夷授我《指元篇》"则意味着得到了神秘力量或者智慧,《指元篇》可能是某种秘籍或法门。 -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 “光阴荏苒”形容时间流逝得很快,“沧桑”表示世事变迁。“回首沧桑五百年”意味着回顾过去五百年的世事变化。 -
诗句: 老残游记 · 第九回 ·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译文: 老残在旅途中,向子平问道:“申先生您是否感到困倦?如果您不困倦,今夜的良宵之会就不必早睡,可以慢慢享受。柏树峪地方道路极其险峻,很不好走,又逢这场大雪,视线模糊,一旦跌倒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刘仁甫今晚将会检点行李,大约明日午牌时能够到达集上关帝庙。您明天早上用过早饭出发,就能碰到我了。”子平听到后非常高兴,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