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道是怎样个诗?请看,诗曰: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紫阳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雳琴。

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粘满护身云。

情天欲海足风波,渺渺无边是爱河。

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

石破天惊一鹤飞,黑漫漫夜五更鸡。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野马尘埃昼夜驰,五虫百卉互相吹。

偷来鹫岭涅槃乐,换取壶公社德机。

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

五百天童齐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

子平将诗抄完,回头看那月洞窗外,月色又清又白,映着那层层叠叠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返非凡俗。此时觉得并无一点倦容,何妨出去上山闲步一回,岂不更妙。才要动脚,又想道:“这山不就是我们刚才来的那山吗?这月不就是刚才踏的那月吗?为何来的时候,便那样的阴森惨淡,令人怵魄动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旷神怡呢?”就想到王右军说的:“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真正不错。低徊了一刻,也想做两首诗,只听身后边娇滴滴的声音说道:“饭用过了罢?怠慢得很。”慌忙转过头来,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祆,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浓厚,如帛裹朱,从白里隐隐透出红来,不似时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口颊之间若带喜笑,眉眼之际又颇似振矜,真令人又爱又敬。女子说道:“何不请炕上坐,暖和些。”于是彼此坐下。

诗句:

  • 曾拜瑶池九品莲,希夷授我《指元篇》。 - “曾拜瑶池九品莲”指的是曾经在瑶池(神仙居住的地方)修行,“九品莲”是描述修行者所达到的极高境界。”希夷授我《指元篇》”则意味着得到了神秘力量或者智慧,《指元篇》可能是某种秘籍或法门。
  • 光阴荏苒真容易,回首沧桑五百年。 - “光阴荏苒”形容时间流逝得很快,“沧桑”表示世事变迁。“回首沧桑五百年”意味着回顾过去五百年的世事变化。
  • 紫阳属和《翠虚吟》,传响空山霹雳琴。 - “紫阳”可能是指道教中的某个圣地或人物,“属和《翠虚吟》”意味着与《翠虚吟》相关联或合作。”传响空山霹雳琴”则描绘了在空旷的山谷中,通过霹雳琴发出的强烈声响。
  • 刹那未除人我相,天花粘满护身云。 - “刹那”即一瞬间,“人我相”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自我认知。“天花粘满护身云”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超脱物质束缚、追求精神升华的境界。
  • 情天欲海足风波,渺渺无边是爱河。 - “情天欲海”比喻情感世界的广阔无边,“足风波”表示情感的波澜壮阔,难以平息。“渺渺无边是爱河”强调爱的力量是如此浩瀚,如同无尽的河流。
  • 引作园中功德水,一齐都种曼陀罗。 - “引作”意味着引导、启发,“功德水”象征纯洁善良的心灵之水。”一齐都种曼陀罗”则暗示所有人都种植了曼陀罗这种象征性的植物,代表着共同的追求或理想。
  • 石破天惊一鹤飞,黑漫漫夜五更鸡。 - “石破天惊”形容事情出人意料、震撼人心,“一鹤飞”可能象征着某种高远或自由的精神。“黑漫漫夜五更鸡”则描写了一个夜晚时分,天色昏暗的景象以及鸡的啼鸣声。
  • 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 “三宿空桑”可能是指经历了多次空寂的修行或思考,“不见人间有是非”表示远离了世俗纷争。
  • 野马尘埃昼夜驰,五虫百卉互相吹。 - “野马尘埃”形容尘土飞扬、景象宏大,”昼夜驰”表示无论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不停地移动。”五虫百卉互相吹”则描绘了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情景。
  • 偷来鹫岭涅槃乐,换取壶公社德机。 - “偷来鹫岭涅槃乐”可能是指从佛教中偷取到了涅槃之乐,“换取壶公社德机”则意味着用这样的精神换取了社会的和谐与道德的进步。
  • 菩提叶老《法华》新,南北同传一点灯。 - “菩提叶老《法华》新”表明佛法的传承没有中断,《法华经》依然焕发新的生机。”南北同传一点灯”则表示佛法的影响力遍布南北各地,如同照亮夜空的一盏灯。
  • 五百天童齐得乳,香花供奉小夫人。 - “五百天童齐得乳”可能指的是众多天界的童子们同时获得了智慧或教诲,”香花供奉小夫人”则可能是指对某个尊贵的女性进行供奉,表现出对其的尊敬和崇拜。
  • 子平将诗抄完,回头看那月洞窗外,月色又清又白,映着那层层叠叠的山,一步高一步的上去,真是仙境,返非凡俗。此时觉得并无一点倦容,何妨出去上山闲步一回,岂不更妙。才要动脚,又想道:“这山不就是我们刚才来的那山吗?这月不就是刚才踏的那月吗?为何来的时候,便那样的阴森惨淡,令人怵魄动心?此刻山月依然,何以令人心旷神怡呢?”就想到王右军说的:“情随境迁,感慨系之矣。”真正不错。低徊了一刻,也想做两首诗,只听身后边娇滴滴的声音说道:“饭用过了罢?怠慢得很。”慌忙转过头来,见那女子又换了一件淡绿印花布棉祆,青布大脚裤子,愈显得眉似春山,眼如秋水;两腮浓厚,如帛裹朱,从白里隐隐透出红来,不似时下南北的打扮,用那胭脂涂得同猴子屁股一般;口颊之间若带喜笑,眉眼之际又颇似振矜,真令人又爱又敬。女子说道:“何不请炕上坐,暖和些。”于是彼此坐下。
    诗句赏析:这首诗通过描写作者在山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美、修行境界以及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界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探索。通过对山月、云雾、花草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修行者的描绘,反映了作者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