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平听说,肃然起敬道:“与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真是闻所未闻!只是还不懂:长沮、桀溺倒是异端,佛老倒不是异端,何故?”女子道:“皆是异端。先生要知‘异’字当不同讲,‘端’字当起头讲。‘执其两端’是说执其两头的意思。若‘异端’当邪教讲,岂不‘两端’要当桠杈教讲?‘执其两端”便是抓住了他个桠杈教呢,成何话说呀?圣人意思,殊途不妨同归,异曲不妨同工。只要他为诱人为善,引人为公起见,都无不可。所以叫做‘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若只是为攻讦起见,初起尚只攻佛攻老,后来朱、陆异同,遂操同室之戈,并是祖孔、孟的,何以朱之子孙要攻陆,陆之子孙要攻朱呢?比之谓‘失其本心’,反被孔子‘斯害也已’四个字定成铁案!”

诗句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注释:

  • 一客:指一位客人。
  • 吟诗:指诗歌创作。
  • 负手面壁:背负着一只手,面朝墙壁,形容沉思的样子。
  • 三品:三种不同的茶品,可能指绿茶、红茶和乌龙茶。
  • 品茗:指品尝茶的味道。
  • 促膝谈心:靠近膝盖并坐着聊天。

译文:

一位客人在一边沉思地吟咏诗歌,同时三位品茶者聚在一起亲密交谈。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诗意的图景,通过“一客”与“三品”两个形象,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其中,“吟诗”暗示了一种高雅的文学修为,“面壁”则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思考状态;“三品茗”则是生活中的一种闲适与享受,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女子的发言揭示了她对“异端”概念的理解,即不应仅从表面现象去判断事物的本质。她强调“异端”并非指邪教,而是指不同的思想或方法,只要它能够引导人走向善行或公义,就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理解超越了表面的分歧,达到了一种深刻的哲学高度。

女子引用了孔子的话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强调了即使是微小的道德行为也是可以被允许的。她进一步指出,如果只是因为攻击对方而起冲突,那才是真正的“失其本心”。这样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冲突的根本原因,并呼吁人们应超越表面的争执,追求更深层次的精神共鸣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