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乐章集》入“林钟商”。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韵。 帆半落:船帆半垂,意谓船在水上飘荡。 人在雨村云郭:人正在雨中行走,周围是云雾笼罩的村落。 依约:依稀隐约地。孤山:杭州西湖上的一座小山。梅际:梅树之间。泊:停泊。 闲忆水边高阁:闲暇时想起水边的高楼阁楼。 风雨画檐铃索:风和雨打在画檐上,铃铎发出叮咚声。画檐,彩绘的檐瓦。铃索,悬挂于屋檐下的风铃。
谒金门 归帆亭 孤亭脊,一角斜阳留得。岛外风帆烟影织。归舟天际识。 听到萧萧枫荻,欲问霜潮消息。水国吟魂何处觅?一星渔火碧。 赏析: 《谒金门·归帆亭》是南宋词人张炎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通过描写归帆、萧瑟的秋声及渔火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词以“孤亭脊”开篇,点明了归帆亭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背景。接着,词人描绘了岛上的风帆在夕阳的映衬下形成的烟影
【注释】 谒金阕:唐教坊曲名。此词作于作者任建州(今福建建瓯)知州时,时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 三十矣:指三十岁的年纪。 弹指:弹拨乐器。 梵课村妆:佛教寺院里妇女们化妆。 成逝水:像流水一样消逝。 真珠百琲:珍珠一百颗。琲是古代计量珍珠的小单位。 迟却红丝:拖延、耽误了婚期。 得婿:得到丈夫。 斯言犹在耳:《论语》中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的话,作者用此言自比
诗句释义 1 梧桐碧:描述的是梧桐树叶的颜色是绿色的,而“碧”字用来形容其颜色鲜艳如宝石般。 2. 满院秋声萧瑟:描述了整个院子中弥漫着秋天的凄凉氛围和声音。 3. 斜掩银屏灯暗泣:形容灯光昏暗时,好像在流泪一样,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室内的氛围。 4. 小炉香欲爇:小炉中的香料快要燃烧完,意味着房间内温暖的感觉逐渐消散。 5. 窗外芭蕉露滴:描述窗外芭蕉叶上露水滴落的声音,增加了一丝静谧感。 6.
谒金门 真堪惜,锦帐夜长虚掷。挑尽银灯情脉脉,描龙无气力。 宫女声停刀尺。百和御香扑鼻。帘卷西宫窥夜色,天青星欲滴。 注释:真值得可惜的是,在锦帐中度过了漫长的夜晚却毫无所获,我的感情也像那无力描绘的龙一样无法表达出来。宫女们停下了手中的工作,百和御香的气息充满了整个宫殿,我透过帘子窥探着外面的夜色,天空中的星星仿佛要滴落下来。 赏析:这首词通过描绘宫女们的生活场景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此调双调,五十二字,上阕四句,下阕三句,前后片各四仄韵。 风弄叶:风把树叶吹得在摆动。 筛碎:像筛子一样把什么东西打碎了。 半帘秋色:半扇窗帘透出秋色。 明月乱移钗上蝶:月亮移动时把头上的蝴蝶也惊动了。 画屏人影叠:画屏上的人影重叠。 凉皱几重裙襭:裙子上被冷风吹皱了几层。 襭(fù):衣襟。 如此长宵灯也灭:这漫长的夜晚,灯也熄灭了。 听伊心上说:听他心里的话。伊:她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上片三句六仄韵,下片三句六仄韵。 愁脉脉:形容愁情深长的样子。 幽恨:指心中难以诉说的深重忧愁。 芳信:春花盛开的美好消息。 经春:春天到来。 晚风花阵急:傍晚时风吹动着花阵,显得急促而凌乱。 紫燕:即燕子,这里借指书信。 妆台:梳妆台。 可奈:无可奈何。 【赏析】 《谒金门·愁脉脉》,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是一首闺怨词
谒金门·人寂寂 江北江南春色新,轻烟迷倦客心。 榆火梨花时难逢,独自怎生寻。 帘外弄寒风又急,子规啼断无人听。 赏析: 这首《谒金门》是宋代诗人曾揆的作品,通过对江南春色和主人公孤独心境的描绘,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 “江北江南春色新”,词的开篇便以“春色”为线索,勾勒出一幅江南的画卷。这里的“春色”不仅指季节的更迭,更象征着人生的变迁与美好。而“人寂寂”则透露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注释】 谒金门:词牌名。又名“忆秦娥”。双调,五十四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四句两仄韵。 缱绻:缠绵悱恻。 落花飞满院:指庭院里的落花飘散如飞。 清明魂断:清明时节的魂魄已经断绝。 杨枝:即柳枝,这里代指柳条。 【译文】 空自缠绵悱恻。休认当年人面。雨雨风风吹不停。落花飞满院。 清明节魂已断。折得柳枝还短。树下门前千里远。出门我懒懒。 赏析: 《谒金门·春景》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然后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经历进行分析判断。 “烟雨里。十二栏干慵倚。飞絮飞花人似醉。生憎江上水”,首句写景,渲染了一种空寂凄冷的氛围。“十二栏干”暗示着诗人的心境,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生憎”二字表明诗人厌恶这如丝如缕的春雨。第二句写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飞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