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踏莎行 蝴蝶困卧在花丛中,黄莺娇嫩地坐在树上。 东风拂过帘幕外销魂的地方。 悠闲地看着淡淡的影儿荡过秋千,日长院内团团飞絮。 打开窗户展露冰裂纹,屏开翠羽扇轻舞。 炉火袅袅升起沉香香烟。 树头一抹收拢着微云,明月逗破黄昏的雨幕。 赏析: 这是一幅描绘春天景象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蝶困眠花,莺娇坐树。” 第一句写蝴蝶在花中沉睡,黄莺在树上娇美
踏莎行·纳溪怀眉山何筠登 【注释】 1、纳溪:地名,在今四川省宜宾市。 2、椎髻(chuī jì)鸿妻:梳着椎形发髻的妇女。 3、蓬头:头发蓬松,形容人不拘形迹。 4、湘船:指唐代诗人贺知章乘船游览洞庭湖时所乘之船。 5、乳岩:山峰名。 6、少彭峰:指贺知章游历时经过的地方。 7、浴沤逝水:指水流冲刷。 8、陇头:指贺知章晚年居住之地,即今甘肃陇西县,距成都约300公里。 9、排疏齿
诗句释义 1. 烟冷寒炉,月窥帘幕,绕枝惊起南飞鹊。 - 注释:寒冷的夜晚,烟雾缭绕在暖炉旁,月光从帘幕缝隙中偷偷窥探出来,惊动了树上的南飞喜鹊。 - 赏析:这句描绘了一个寂静而寒冷的夜晚,通过烟、冷炉等细节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气氛。同时,通过“月窥帘幕”这一动作描写,增添了一丝神秘感和诗意。南飞鹊的出现,则象征着季节的变化,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2. 可堪孤馆闭清宵,雁鸿声度灯花落。 -
【注释】 蝶翅晴翻,柳绵昼飏:指春天的景致。蝶翅,春日里飞舞的蝴蝶;柳绵,春天里飘飞的柳絮。 艳春欲去堪惆怅:春天就要过去了,令人感到惆怅。 青丘:古代传说中的地方,这里指代故乡。 花岛:指家乡的花丛。 萍梗:浮萍般的梗茎,比喻漂泊不定、寄身他乡的人。 东君:春风,这里代指春天。 【赏析】 《踏莎行·送春》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这首词是作者送别春天时所作。上阕写惜春之情,下阕写惜别之意。
诗句解释: 1. 绣幕低垂,银钩双控。 - 这句话描述了室内装饰的精致与华丽。绣幕低垂意味着帷幕拉得很低,可能是为了保持凉爽或保护隐私。银钩双控则描绘了挂在墙上的银色钩子,暗示着窗帘或其他遮挡物被拉下或固定好,以适应夜晚的黑暗环境。 2. 栏杆十二花阴重。 -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感受。栏杆通常指的是建筑中的扶手,十二花阴可能是通过栏杆观赏到的植物(如花木)所形成的阴影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诗词内容进行分析。首先指出本诗的体裁,然后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最后进行赏析,指出手法、表达技巧以及情感主旨等。本诗属于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一首咏叹春光流逝,抒发离愁别恨的小令。首联“缀后庭花,吟更漏子,雕阑芽软春亹亹”中“缀”、“吟”、“雕阑”、“芽”,都描写了春天景物的特点。颔联“海棠宜日柳宜风
【注释】:壬午,作者自号。青螺,酒杯。 赏析:此词咏冬景,上片写冬日景色,下片抒怀抱。全词以“霜蘸”起笔,勾勒出一幅苍凉的冬景图。接着用“尚余橘柚缀朱黄”二句描绘晚霞映照下的炊烟景象。“艳蕊还开”,则点明是小春时节。结处用拟人手法,将梅花喻为“小春”,既写出了梅花在严寒中的顽强生命力,也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忆秦娥”“惜春翁”等。双调六十七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四句三仄韵。 白日西驰,大江东注——太阳从西边落山,大江向东奔流不息。 朝朝暮暮相逢处——天天和晚上都在这里相见。 其旁坐老有青山——在它的旁边坐着一位长者(青山),不愁不笑看今古。 渡口帆樯,波心钟鼓——渡口上帆篷如林,波心上有击鼓的。 后人又逐前人去——后来的人又追随前人的足迹而去。 莫将词句掷寒涛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湘畹妹已经去世多年,每当回忆起旧地游玩的情景,更加感到伤感。我随意写下这些诗句,以此来表达我的吊唁和怀念之情。 过雨花舒,过风竹瀁。 并刀难剪愁千丈。 一抔香土隔春山,鹃声并作销魂况。 镜槛尘薶,妆楼蛛网。 旧游重省添惆怅。 待凭幽梦诉无聊,只怜又被湘屏障。 注释: - 过雨花舒:经过雨水洗涤过的花朵显得更加舒展开来。 - 过风竹瀁:经过风吹拂过的竹子显得更加摇曳生姿。 -
【注释】: 月挂楼梢:月亮高挂在屋檐上。 风吹沼面:夜风拂过水面。 水天闲话人微倦:夜晚,月光下,水和天边闲聊。人显得有些疲倦。 些些只许枕头知,星星生怕流萤见:只有枕头知道,而星星恐怕也害怕流萤的出现。 街鼓三更,泪痕一串:深夜里,街头的更鼓敲响了三遍,留下一串泪痕。 如今旧事思量遍:现在,回想起过去的往事,已经想了一遍又一遍。 他生须读净名经,小楼已署回心院:在来世,我必须阅读《净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