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秉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技巧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主要意象分析即可。 “看愁云、半天飞起,吹来离绪萦绕。楼头消瘦垂杨影,拖入夕阳低照”,此句写秋景。诗人看到愁云满天,半天中飘起,吹来离情,愁绪萦绕。在楼头,杨柳的影子显得更加清瘦,被风吹入夕阳的余晖之中。“愁云”指愁思;“半天”指天空;“垂杨”即杨柳,此处借指女子;“消瘦”指柳叶变黄
【解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语言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筛选诗句,并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知识进行赏析。本题中,第一句“朅来闲眺”,意思是我闲来无事登高远眺;第二句“恰天风御我”,意思为恰好天空之风把我引领着;第三四句是说昨夜山中新雨过,万壑千岩奔放;第五六句是说清不迷烟,白还若霰,一涧潺潺响,衣襟沾湿,扑来诗思飞荡;第七八句是说亭外鸟唤醍醐
【注释】 ①“翠抹”句:形容柳色浓绿。 ②“清灯”句:形容灯影摇曳,映衬着花外荡舟人的身影。 ③“东风破梦”句:暗指梦中的春已过去,醒来时春意正浓。 ④“瘦容婉妙”句:形容女子身材消瘦而容貌妩媚动人。 ⑤“嫩阴压住”句:比喻春天的气息压住了杨花,使燕莺分不清早晨与傍晚。 ⑥“乱萍知道”句:比喻自己像飘零的野草一样无知无识。 【赏析】 此词是一首描写赏春词。上片写春游所见,下片写春游所感
【注】 长亭怨慢:词牌名。 柳如是:即柳如是,明代女诗人,与钱谦益为夫妻。有《湖上愁词》一卷。 玉楼仙去:指钱谦益在崇祯十一年(1638)被削职归家后,因疾病不起而死,时年五十四岁。 片石多情:柳如是墓前的一块石头。 两字笤华,阿谁镌出篆文古:意思是“两块石头上有篆文”。笤华,一种古代的石器。 绸缪花乳:绸缪,缠绵之意。花乳,形容女子肌肤如凝脂般洁白。 玉指记秋风,当红豆相思摩抚
霜叶飞 几时不见。秋光面,红颜老已如许。翠微高耸洞天低,此是寻秋处。 喜一径、幽无人遇。深林只有山魈语。滴古瀑层岩,石牖外、天光浸绿,似赏疏雨。 注释: 几时不见。秋光面,红颜老已如许。 几时?何时?什么时候? 秋光面,红颜老已如许。 秋光照在脸上的容颜,已经变得如此苍老。 翠微高耸:青翠的山峰高耸入云。 洞天:道教指仙人所居住的神仙境界,这里泛指山林之中。 此是寻秋处:这是寻找秋天的地方。
长亭怨慢 夕阳西下,望断故关衰草。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怅然悲秋情绪,难向朱颜常驻。日长天阔,愁压重楼飞絮。 泪染衣襟不自知,一帘幽梦谁醒?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肠?留得枯荷听雨声。残香小,佳人何在?夜来孤馆闭清秋。 赏析: 《长亭怨慢》是宋代词人王沂孙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片写伤别之情。作者由眼前之情景,联想到往日离别之情景,感慨万千,不胜今昔之感。下片写相思之情。作者由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赏析诗歌的标题是鉴赏诗歌的第一要义,而标题又往往与诗的内容紧密相关,所以,在鉴赏诗歌时一定要抓住标题来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此首词的上阕写景。首句“十里暖云烘”写春日之景,用“烘”字,写出了云蒸气涌的景象。“趁晴烟”一句,写天气晴朗,烟云散去,放鸭的人开始出来活动了。“一碧净无尘”,写水面波光粼粼,水波不染
【注释】 合欢:古代传说,七夕之夜有喜鹊搭桥相会,人世的情侣也常在此时相会。张丽华:南朝陈武帝的宠妃。镜:指镜子,此处代指张丽华。 月明:明亮的月光。 金粉:指华丽的服饰。南朝:指南朝刘宋、南梁、南陈三个朝代。“南朝消欲尽”是说这华丽的服饰已经被时间消减得差不多了。 菱花:即镜子,这里指女子的面容。 春山索笑:春天的山景使人想笑。 秋波对语:秋天的水波使人想说话。 看君王:意思是看着皇帝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及语言风格的理解和掌握。 “怪深山僻处,几树梅花,花发先春。瞒却探花客,向上方翘首,一白疑云。”意思是:奇怪在这深山的边陲,有几棵梅花树,它们在春天首先开放。欺骗了那些喜欢去寻花问柳的探花客,他们只能远远地仰望那洁白的花朵,像一片云彩。这是写梅,是咏梅,也是写人的。诗人以梅花为喻,表达了自己傲岸不群的性格。 “暗香透来林外,一缕曳松阴。恰沁入诗脾,狂歌水调,歌与花听
诗句内容解析: 1 《南浦·秋水》一诗,描绘的是一个秋天早晨,诗人独自站在江边,眺望着远方的景象。诗中的“极浦”指的是江边的尽头,而“菱花瘦”则形象地描绘了菱角花在秋风中摇曳的姿态。这种自然景色与诗人的内心情感相互映照,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2. 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紧密相连,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哀愁。这种情感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