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注释】 莫愁:即石城,在今南京市东北。元武:《世说新语》中载,桓温的妻子徐氏善歌,时人称为"南风之音"。青溪:指青溪水。罗衣:用丝织品制成的衣服。郁金堂:古代官邸。 【赏析】 《祝英台近·送前妻》是南宋词人陆游与原配唐氏感情不和而离异后的悼亡词。此词写别情依依,哀怨深长,表现了一位多情才女对丈夫的无限深情。上阕描绘女子离别时的场景。下阕写其归途及想象中的重逢。全词以“莫愁”二字领起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读懂全诗,然后把握全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最后结合注释和题目要求进行赏析。“正窗前”“霞影绽”写春景;“侵晓雨初散”写春雨过后,天气放晴;“小院沈沈,帘幕下银蒜”写春雨过后的小院;“有人慵自梳头,玉台斜倚,只频听、鸠鸣莺唤”写闺中女子梳洗打扮后悠闲地欣赏自然景色;“绿杨岸”写杨柳岸边;“多少宝马香车,还张碧罗幔”写春日的豪华;“人影衣香
【解析】 本词上片写秋雨之愁,下片写塞雁之思。 “登层楼,望极浦”二句,点出登高望远,目尽天涯。首句写登上高楼,极目远眺,但只见到一片暮色笼罩的远山。次句写登高所见所感:最令人发愁的是那连绵不绝的秋雨。“镇日愁人”,既表明了诗人因秋雨而愁苦的心情,又暗示了秋天风雨交加、天气阴冷、寒气逼人的气候特点。“最苦”二字,将秋雨的愁绪推向了顶点。“明明百炼钢金,又还分散。”三句紧承“最苦”而来
莫愁湖,桃叶渡。旧是弄舟处。 正好春光,怕又逐潮去。依稀极浦危楼,楼头人在,倚银管、教留春住。 又风雨。六代花草凄迷,天低冶城树。谁更寻芳,马迹半泥絮。亦知春有时来,春来如故。怕只是、美人迟暮。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以及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开篇即以莫愁湖和桃叶渡作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春光明媚而又易逝的氛围。"正好春光,怕又逐潮去",既表达了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
《祝英台近·风雨》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词。上片写风雨中的别离之苦:下帘、闭门,独坐于房中,泪水如缕;谁解留人?最好是风雨。纷纷连日,桃花流水,画桥断路,征鞍无路。下片写登楼远望,万水千山重重烟雾,迢递修门,过访更何处。倚屏还与思量,春寒如许。倒莫被角声催去,抒发了词人离别时的愁苦之情。 诗词正文: 放珠帘,掩绣户。双泪缀如缕。谁解留人,最好是风雨。纷纷镇日连宵,桃花流水,画桥断、征鞍无路。
译文: 远峰青翠,寒渚碧绿,零落的红衣覆盖着暮色。阵阵芦花随流雪回风舞动。秋光将人肠欲断,重阳过后,依然有如雨的绵绵秋雨。 太匆忙了,突然一曲骊歌,便上兰舟离去。水云渺渺,何处寻找往时的渡口?依稀记得归程,黄叶清江,是昨日夜晚梦中的来路。 注释: 1. 远峰青,寒渚碧:形容山峦和水中的沙洲颜色苍翠、碧蓝。 2. 零落红衣暮:指秋天落叶纷纷飘落的景象。 3. 流雪回风,阵阵芦花舞:形容风吹过水面
这首诗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祝英台近·苔》。以下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傍陶篱,沿蒋径,生趣尚如许。 2. 苒苒绵绵,旧雨更新雨。 3. 别留一段芳晖,逃虚寄寂,早多谢、寻花来去。 4. 恋香土。怪他絮影萍踪,漂零竟无主。 5. 井塌台倾,独自费支拄。 6. 赋心拟仿江郎,行吟倦矣,待分付、凉秋蛩语。 译文: 在陶制的篱笆旁边,沿着蒋家的小径走着,生活的情趣仍然如此浓郁。 苔藓缓缓生长
祝英台近·谒五妃庙 杜鹃声、精卫恨,国破主恩断。桂子空山,宿草馀芳甸。记曾璇室瑶房,宠承鱼贯。从君死,一条组练! 那曾见?荒冢二月清,村翁新麦饭。撮土为香,一盏寒泉荐!徘徊断碣残碑,贞妃小传。也羞杀,新朝群彦! 注释: 1. 杜鹃声、精卫恨,国破主恩断:指杜鹃鸟的叫声和精卫鸟的悲鸣,都代表着对国家的哀痛,而当国家破碎时,君主的恩泽也断绝了。 2. 桂子空山,宿草馀芳甸:意思是桂树在空旷的山上
【注释】:绛绡单(红色薄纱的衣服):绛色丝织的单衣;铅泪(眼泪,指相思之泪):女子思念远方丈夫所流的泪水;银鸭:(古时)铜制或瓷制的香炉,用以焚烧香料;香脑(香料):如熏草、芸草等制成的香料;可奈春寒(怎能忍受春天的寒冷):怎能忍受春天的寒冷呢?可,怎;奈,怎能;怀抱被花恼:怀里被花儿扎得难受;断肠一院流莺(使人流连忘返的景色):庭院里,黄莺在啼叫,使人肝肠寸断;落红帘幕(残红的帘幕)
祝英台近·蜡花风起 烛火微凉,筝弦声断,帘影摇曳在秋水中。一尺相思,人靠在屏风后。笛声吹起春天的魂,翻阶红药,都消受了看花的情意。 和着残酒醉。一年来袖中的香粉零落,啼哭的潘鬓,终是憔悴。此情欲说还休,彩云归梦,只有明月照你无睡。 注释: 1. 蜡花风起:形容烛火微凉,风吹过蜡花飘散的景象。 2. 筝弦声断:形容筝声突然中断,可能是因为有人弹奏或者乐器损坏。 3. 帘影摇曳:指窗帘的影子随风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