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山古灵境,连峰郁苍苍。林谷四环合,修真据其阳。
怪石通流泉,洞府馀清凉。杰阁耸奇观,烟霏恣微茫。
眷予平生心,丘壑真膏肓。今朝定何朝?遂惬栖云房。
晴岚染衣襟,顿觉尘虑忘。矧尔羸疾拘,快若脱絷缰。
月高风露清,空明渺银潢。蓬莱信非远,何处求仙乡?
【注释】
龙山:指龙山,在今江苏南京南。
灵境:神奇的境地。
郁苍苍:郁郁苍苍。形容山峰重重叠叠。
林谷:树林和山谷。
修真:修行成真。据其阳:占据它的北面。
怪石:奇形怪状的石头。
洞府:山洞,神仙居住的地方。余清凉:还有清凉的感觉。
杰阁:宏伟的建筑。耸奇观:矗立着奇特的景象。
烟霏:云雾弥漫、缭绕的样子。恣微茫:任意飘浮的样子。
眷予:怀念我。
丘壑:山泽。膏肓(huāng):心病之极。
栖云房:栖息在云端的房屋。
晴岚(lin):晴朗的山岚。岚,山间云雾。染衣襟:沾湿了衣服的领口。
顿觉:立刻感到。尘虑:世俗的忧思。
矧(shěn):况且。羸疾:瘦弱生病的人。拘:受拘束。
月高风露清:月亮高照,秋夜清风明月。空明:天空明朗清澈。渺银潢:银河显得遥远。
蓬莱:传说中的神山,也指仙境。信非远:相信它并不遥远。
何处求仙乡:在哪里可以找到神仙的住所?
【赏析】
《封龙十咏》为李白晚年的作品,是一组写游历名山胜地的诗。这组诗共十首,每首都是描写游览名胜,以抒发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的佳作。
第一首写龙山的雄伟壮丽。“龙山古灵境,连峰郁苍苍。”开篇即点出龙山是古老而又神奇的境界,群山连绵,绿树丛生,苍翠欲滴,给人以肃穆神秘之感。“林谷四环合,修真据其阳。”“林谷”是山林与沟谷,“环合”是环绕,“修真”是修身学道,“阳”是方位名词,此处指山的北面。此句说,龙山四面环绕,林木茂盛,沟谷众多。这里隐居修炼,占尽天时地利。诗人在这里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向往神仙生活的愿望。
第二首描绘龙山上的自然美景。“怪石通流泉,洞府余清凉。”“怪石”指奇形怪状的岩石,“通流泉”指流水从石头缝隙中流出,“洞府”指山洞里的神仙居处。这些自然景观使诗人流连忘返,他感叹自己没有找到一处像这样凉爽的神仙居所。诗人通过描写龙山上的奇岩异石、飞泉流泉和幽静的洞府,展现了一幅幅如画的山水画面。同时,诗人也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表达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三首写龙山上的人文景观。“杰阁耸奇观,烟霏恣微茫。”这里的“杰阁”是指高大雄伟的建筑,“奇观”指奇特的景象。诗人登上楼阁,看到了壮观的景象,不禁赞叹不已。而“烟霏”则是用来形容烟雾弥漫、缭绕的样子。诗人用“恣微茫”来形容烟雾弥漫的状态,让人感到一种朦胧美。这两句诗既写出了龙山上的人文景观,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第四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所见所感。“眷予平生心,丘壑真膏肓。”“眷予”是指怀念我的意思,“平生心”指的是诗人一生的愿望和追求,“丘壑真膏肓”则是指山野风光真正治愈了他心中的疾病。这句诗表明,诗人在龙山游玩后,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慰藉与解脱,仿佛所有的烦恼都被治愈了。诗人通过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人生苦难的释然和坦然。
第五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今朝定何朝?遂惬栖云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今天是什么日子呢?于是我就在这云雾缭绕的房屋中找到了归宿。这里的“栖云房”是指居住在云雾缭绕中的房屋,寓意诗人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和归宿。诗人通过对这几句诗句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满足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六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晴岚染衣襟,顿觉尘虑忘。”“晴岚”是一种清晨时分的雾气或云气,“染衣襟”是指云雾轻轻拂过诗人的衣服领子,使其变得湿润。这句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宁静。诗人通过这几句诗句,不仅展示了龙山的自然之美,也传达了自己对于尘世喧嚣的远离和超脱。
第七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矧尔羸疾拘,快若脱絷缰。”“矧”是何况的意思,“羸疾”是身体虚弱的意思,“拘”是指被束缚的意思,“絷缰”是马络头的意思,比喻束缚。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何况你身体这么虚弱呢?那感觉就像摆脱了所有的束缚一样轻松自在。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身体状态与马被解除束缚后的感觉相比较,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轻松的向往。
第八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月高风露清,空明渺银潢。”“月高风露清”描绘了一个夜晚明月当空、风清露净的景象,“空明渺银潢”则是指天空广阔、银河浩渺。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人通过对这几句诗句的理解,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宁静与超然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九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蓬莱信非远,何处求仙乡?”这里的“蓬莱”指的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信非远”表示确实不远。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蓬莱真的不是遥不可及的地方,那么什么地方才能找到真正的仙境呢?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疑问,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仙境的渴望和追求。
第十首写诗人在龙山上的感受。“何处求仙乡?”最后一句直接问出了这个疑问。诗人用“何处求仙乡”来结束全文,既表达了自己的疑惑和不解,又透露出一种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之情。